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
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
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
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
这首诗的原文是: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
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
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
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
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
注释:
- 江峰峰顶人:指僧人生活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巅,象征着他的修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 受法老西秦:在佛教中,“老”通常指的是师父或者前辈。这里的“受法”是指僧人学习佛法,而“老西秦”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
- 法本无前后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法本身没有前世今生的因果业力。这是一种强调佛法超越世俗观念的观点。
- 禅非为后身: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觉悟自己的心灵,而不是为了来世或后世的生命。
- 院栽他国树:在这里,“他国树”比喻外来的事物或者思想。僧人选择种植这样的树木,可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和独立性,不被外界所影响。
- 堂展祖师真:这里“真”可能指的是真实、真理或者真谛。“祖师”通常指的是一位伟大的导师,这里指的可能是某位重要的禅宗祖师。
- 甚愿依宗旨:表达了僧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追求,他非常愿意按照佛法的宗旨去修行,去领悟真理。
- 求闲未有因:这句话意味着僧人虽然努力修行,但仍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解脱的原因。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和修行状态,展现了禅宗对于内心世界和宇宙人生的理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峰)、对修行态度的描述(如“甚愿依宗旨”)、以及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如“求闲未有因”),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也有所体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