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惊风风已凉,华灯照夜夜何长。
闽山截云不过雁,涨海浸日谁为梁。
北向多虞剑戛戛,南中独望天茫茫。
客亭迟还还复醉,醉里狂歌歌更狂。
【注释】
- 秋夜馆中醉后作:诗人在秋天的夜晚,醉后所作。秋,季节名。馆,官署。作,写。
- 一叶惊风:一片叶子被风吹动。
- 华灯照夜,夜何长:灯光照耀着夜色,但黑夜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短。
- 闽山截云不过雁:福建的山脉挡住了云彩,但大雁却飞不过去。
- 涨海浸日谁为梁:大海涨潮时,淹没了太阳,谁能成为它的支撑呢?
- 北向多虞剑戛戛:北方有战事,战鼓声阵阵传来。
- 南中独望天茫茫:南方的天空辽阔无际。
- 客亭迟还还复醉:诗人在旅馆中徘徊了很久,终于又喝醉了。
- 狂歌歌更狂:狂歌不已,歌声更加豪迈。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当时中原一带战火纷飞,诗人流寓江西一带,心情十分郁闷,写下此诗表达内心的悲愤和激愤。
首联“一叶惊风风已凉,华灯照夜夜何长。”秋风乍起,一片落叶惊动了风,而夜幕降临之时,华灯依然照亮着漫漫的长夜。“一叶”是微物,也是飘泊不定的孤身旅人;“惊风”则暗示战乱的动荡不安。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自己漂泊异乡、四处流浪的凄苦境遇,表达了自己的忧思与无奈。“夜何长”既指时间之久,也暗喻国运之衰败。
颔联“闽山截云不过雁,涨海浸日谁为梁。”福建的群山高耸入云,阻挡住天空中飘过的大雁。海面波涛汹涌,将太阳完全吞没了。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颈联“北向多虞剑戛戛,南中独望天茫茫。”面对北方,诗人感到战事频仍,战鼓连连。而南方的天地却显得格外空旷,无边无际。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在南北之间徘徊无依的心境。
尾联“客亭迟还还复醉,醉里狂歌歌更狂。”诗人在客栈中徘徊许久,最终还是醉了,醉意之中,他放声歌唱,歌声愈发激昂。这是诗人对战争的愤怒控诉,同时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抒发。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雄浑,既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乱世中的壮美画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与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