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陌阴风万古悲,儒冠相枕死秦时。
庙前亦有商山路,不学老翁歌紫芝。
【注释】
旌:指表彰。儒庙:即孔子庙,纪念孔子的祠庙。相枕(qīnɡ):相互枕藉,形容死得很多。秦时:战国时期。万古:千秋。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为秦楚边界,地势险峻,多产灵芝,故有“商山芝菌”之称。不学老翁歌紫芝:指不愿像商山四皓那样隐居避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隐者的生活和行为的批判。诗人借歌颂孔子而讽刺那些以“采药修道”为名的逃避现实斗争的隐士。
首句“寒陌阴风万古悲”,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冷清景象,寒陌阴风,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萧条与荒凉,万古悲,写出了这种景象给人的感受,让人联想到那一段历史。
颔联“儒冠相枕死秦时”,写的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子贡等人纷纷辞官归隐,他们在孔子墓前相聚,互相枕着对方的头睡觉,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孔子的怀念之情。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他们的行为比作“相枕”。
颈联“庙前亦有商山路,不学老翁歌紫芝”中的“商山”,指的是秦代的商山四皓,他们是四位隐居不仕的贤人,因避秦之乱隐居于商山,后被汉文帝征召出山,但四人坚辞不受。这里的“商山路”指的是商山的隐居之路。
尾联“不学老翁歌紫芝”一句,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这里的老翁,并不是指一般的隐士,而是特指那些逃避现实的隐居者。诗人在这里讽刺他们,说他们没有学到真正的道义和智慧,只是表面上假装追求高洁、高尚的品质,实际上却只是在欺骗自己。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逃避现实斗争的隐者的言行,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虚伪的隐居者的不满和批评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社会的贫富差距、权力的斗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