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宿熏习,感报各殊方。
曾为鬼害怨,或作狼雠殃。
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猕乡。
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
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
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
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
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
【译文】
善恶的宿因习气,感应报应各不相同。
曾做鬼祟害人的怨恨,或被恶兽伤害。
屠夫回忆起杀业,须蜜戏猕乡。
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
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
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
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
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
【注释】
①颂: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山川时所用的歌颂歌辞。②宿熏习:指前世积下的罪孽和功德。③感报:感应报应。④屠儿:杀牛的人。⑤须蜜:即须弥山,为佛教四大部洲之一,位于南瞻部州天竺国。⑥须蜜戏弥乡:指杀业之果报。⑦宿佑:指前世积下的福分。⑧在处:到处。⑨触类:触类旁通,即由此及彼,推而广之。⑩清遘:清净的遭遇。⑪洞:完全。⑫凡圣:凡人与圣人。⑬四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无量生生世世。⑭六趣:佛家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道。⑮苦乐:指人生的痛苦或快乐。⑯同知:知道。⑰命:寿命长短。
【赏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颂》组诗中的第二十八首。《颂》是古代颂扬帝王功德的一类文体,多用于祭文,后来也用作赠答、祝寿、庆贺等场合的文字。这首诗是白居易借颂佛功德,表达自己对于生死轮回、善恶因果的认识。
全诗分为四个层次,每层都紧扣主题,逐层递进。首先以“善恶宿熏习”开篇,指出了人世间一切善恶行为的根源;接着以“感报各殊方”,强调了因果报应的不可知性,但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然后以“曾为鬼害怨,或作狼雠殃”,描述了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遭受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接着用“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猕乡”,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忏悔和对现在的忧虑;最后用“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善恶因果的深刻认识,也表达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