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
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
【注释】
馆娃宫: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旧郡:指吴国时的苏州。
砚石山:山名,在吴县南。
姑苏台:又名“胥台”,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行宫。
采香径:即采香亭,位于姑苏城东南,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为取悦于妃子张皇后而建。
梁天监中:梁武帝年号,天监是其第三年。
灵岩:寺名,在苏州西北,因山形似钟而名,梁武帝时改名为“栖玄寺”。
绝境:指仙境。
赋二章:即赋诗两首。
【赏析】
《咏灵岩寺》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全诗紧扣寺庙这个特定环境,以移椒壁、代舜华、绕山斜三联,将寺庙月色、天花、采香径三者巧妙组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宁静清雅、超然物外的佛寺图。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佛教艺术的赞美,也流露出他对现实政治斗争的厌倦和避世隐居的意愿。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馆娃宫是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之苏州西郊。由于旧吴的灭亡,故地成为荒凉之所。但此诗却要写它,这就说明诗人要借古讽今。“移椒壁”一句,用移置法写月色。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及玉兔捣药,故有“月殿”之说。这里移置“移椒壁上”,则“椒壁”当是“月殿”。月殿移来置于殿前,就使月色显得更近人,更真切。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因为月色本无远近,但作者却将它置于殿前,使人觉得仿佛置身月下,这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幽深静寂的境界之中。“天花代舜华”一句,化用《楚辞·天问》“舜华(彩)兮九嶷(yí)”句意。“天花”指天花乱舞,“舜华”指舜帝的彩云。这里用“天花”代指佛寺中飘飞的香烟,既写出香烟缭绕,又暗合佛门清净之意。“惟馀”两句是说,除了月殿移来与天花代舜华之外,那一带蜿蜒曲折的采香径,仍然沿着山势斜斜地伸展开去,似乎还留连着往日游人踏过的足迹。
这首诗的写法很别致。前三句写寺庙的环境,只写了月殿和采香径,而天花和烟霭则用移来、代替等手法暗示出来,最后又用“惟余”二字点出。这样写,就把寺庙的静谧之美写得更为含蓄、深远。
从构思上讲,全诗紧扣寺庙这一特定环境,以移椒壁、代舜华、绕山斜三联,将寺庙月色、天花、采香径三者巧妙组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宁静清雅、超然物外的佛寺图。
诗的后半部分着重写佛寺中的香烟缭绕、香气扑鼻。“移椒壁”,“移”,即移来;“椒”,即一种常绿灌木,其果皮可入香料;“壁”,即殿前的墙壁。这里用移来法写月殿,就使月色显得更亲切、更真切;而“移”字又含有“神来之笔”的妙趣。“代舜华”,“舜华”是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物,这里代指佛庙香烟袅袅上升的景象。这种景象本是佛家说法时才能见到的幻景,但作者却把它当作眼前实景来写,可见其想象之奇特。“代”,犹假借。“代舜华”,即假借舜帝彩云之幻景来比喻佛寺香烟之缥缈。
诗的后两句转而写香烟弥漫之态。“惟馀”二字,表明除上述景物外,其余景物都已被笼罩于香烟缭绕之中,看不见了。这既突出了香烟弥满之状,又暗示出诗人对世俗尘嚣的厌恶心情。结尾两句是说,除了月殿移来与天花代舜华之外,那一带蜿蜒曲折的采香径,仍然沿着山势斜斜地伸展开去,似乎还留连着往日游人踏过的足迹。
这首诗写寺庙,不写寺庙的雄奇壮丽和宏伟壮观,而是抓住寺庙特有的环境和景色加以刻画描绘,表现出一种空寂、幽静的美。诗中运用了拟人、移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诗中写月殿移来、天花代舜华,以及香烟缭绕的情景,都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诗人善于捕捉住这些特殊现象的特征,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描绘,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如“移椒壁”“代舜华”,就带有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而“唯馀”(只有)这两个词儿的使用,又使得诗句具有了一种空灵的美感。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净,音节朗润流畅。诗中大量使用叠字,如“唯”、“惟”、“馀”、“遥相随”等,读来铿锵悦耳。此外,诗歌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