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水阻朝宗,兵符下渚宫。
前筹得上策,无战已成功。
汉使星飞入,夷心草偃同。
歌谣开竹栈,拜舞戢桑弓。
就日知冰释,投人念鸟穷。
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门通。
卉服联操袂,雕题尽鞠躬。
降幡秋练白,驿骑昼尘红。
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
登山不见虏,振旆自生风。
江远烟波静,军回气色雄。
伫看闻喜后,金石赐元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的把握,以及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意,最后点出精彩语句。注意通读全诗,从诗的标题、作者、注释、诗句中寻找答题要点,同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要求考生先写出诗句,然后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要求考生在翻译诗句后,要标注出关键词,并且注明注释内容;“末尾附上赏析”,要求考生在翻译完后,要附上自己对诗句或整首诗歌的赏析。
(1)“蛮水阻朝宗,兵符下渚宫。”“蛮水”指长江支流,是古代荆江上游的主要河流之一。“朝宗”是《诗经·小雅·四月》中的一篇,意思是天子巡狩,诸侯会聚于宗周。这里借指朝廷。“兵符下渚宫”是指朝廷命令江陵派兵去讨伐叛乱的蛮夷。
(2)“前筹得上策,无战已成功”。“上策”指好计策。“无战”即不打仗。“成功”即胜利。这是说朝廷派来的军队采取的好策略使蛮夷没有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3)“汉使星飞入,夷心草偃同。”“汉使”指汉朝派遣来的使者。“星飞”形容使者迅速到来。“夷心”指蛮夷的心志。“草偃”比喻蛮夷的心志被征服,像草木一样倒下。这里是说蛮夷的心志被征服了。
(4)“歌谣开竹栈,拜舞戢桑弓。”这是说蛮人的歌谣传到了朝廷,他们停止战斗,收起武器,向朝廷献上了投降的信物。
(5)“就日知冰释,投人念鸟穷。”“冰释”意为冰块融化。“鸟穷”指鸟儿被捕获了。《周易·离卦》有句:“雉之为言至也,故君子以兴也。象曰:离,丽也。……”这是《离卦》的爻辞。它的意思是:雉,就是最吉祥的意思。《离卦》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一卦。“就日”指太阳西沉。“人”指朝廷。“鸟穷”指鸟被捕捉。“人投”是朝廷将蛮夷俘虏送回朝廷。
(6)“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门通。”“网罗”指捕鸟用的网。“三面”指朝廷。“九门”指京城的九个城门。“解”是解除。“章奏”指朝廷的奏章。“通”是畅通无阻。“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门通”的意思是朝廷的网捕鸟用的网解除了,朝廷的奏章也畅通无阻。这里是说朝廷与蛮夷的战争结束,朝廷的命令传达到蛮夷那里,蛮夷停止战斗,停止战斗之后,朝廷的奏章也畅通无阻。
(7)“卉服联操袂,雕题尽鞠躬。”“卉”指花草草木。“卉服”指蛮夷服饰。“雕题”指雕刻头部。“尽”是都。“操”指的是拿东西的手。“躬”是弯腰行礼的意思。“鞠躬”指弯腰行礼。“卉服联操袂”是说蛮夷们放下刀剑,拿起花草草木装束的衣服来表示敬意。“雕题尽鞠躬”是说雕题部落的人们全都弯腰行礼。这里是说蛮夷们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之后,蛮夷们用花草草木装束的衣服来表示他们的敬意,他们用这种礼节来向朝廷表示臣服。
(8)“降幡秋练白,驿骑昼尘红。”“降幡”指的是投降的旗帜。“秋练白”指的是秋天的旗子白得像秋天的练帛一样。“驿骑”指驿站上的马。“尘红”是尘土飞扬。“秋练白”和“尘红”都是形容秋天的颜色和景象。
(9)“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火号”是警报号子。“机桥”是桥梁。“亘空”是指一直延伸到天空。“休传警”是说不要传警报。“机桥”是连接两岸的渡船或浮桥。“罢亘空”指不再跨越空间。“火号休传警”是说不用传报警号了。
(10)“登山不见虏,振旆自生风。”“登”指登上山头。“虏”指敌人。“振旆”指扬旗。“自生风”是指军队前进时扬起的旌旗带动了周围的空气而形成一股风。这里是说蛮夷们不敢出来,因为朝廷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山头,所以蛮夷们不敢出来。“振旆”是扬旗的意思,“自生风”意思是军队前进时扬起的旌旗带动了周围的空气而形成一股风,这里的“自生风”就是指军队前进时扬起的旌旗带动了周围的空气而形成一股风,这里用来形象化地描述军队前进的景象。
(11)“江远烟波静,军回气色雄。”“江远”指江水远处。“烟波”指烟雾弥漫的水波。“气色”指气势。“军回”指军队回到朝廷附近。“气色雄”指军队气势雄壮。这里的“气色”是指军队的气势,“回”是指回到朝廷附近,这里用“气色雄”来形容军队的气势,这里用来形象化地描述军队气势雄壮的景象。
【赏析】
此诗是元和癸巳年仲秋,诗人奉命出使南蛮蛮夷时所做。当时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国力渐盛,开始对外用兵。这首诗描写了朝廷大军出征蛮夷的情景,表现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威武,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叙事清晰准确,用典贴切自然,语言生动流畅,充分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