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猿啼乱水声,寻幽不觉洞中行。
骊龙宿处云常暗,羽客归时路自明。
别后已迷丹灶火,回来犹认玉童名。
从今已去朝金阙,便隔人间五百生。
高树猿啼乱水声,寻幽不觉洞中行。
骊龙宿处云常暗,羽客归时路自明。
别后已迷丹灶火,回来犹认玉童名。
从今已去朝金阙,便隔人间五百生。
题含虚洞二首其一赏析:
独孤均的《题含虚洞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神秘色彩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深山之中寻觅仙境的经历。他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走,耳边是猿猴的啼叫声和流水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在告诉他,他已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里,骊龙栖息的地方,云雾缭绕,仿佛永远处于黑暗之中;而羽客归来的时候,路上却显得明亮起来。这里的“骊龙”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巨龙,而“羽客”则是指仙人,他们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诗人通过描绘这两种不同的景象,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幻想之中,而是继续前行,寻找着真正的仙境。当他再次回到人间,却发现那些曾经让他迷失方向的东西已经不再存在了。他仍然记得那个名叫玉童的人,但如今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了。这里的“玉童”可能是指仙人的化身,或者是某个具有神奇力量的人物。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后一句“从今已去朝金阙,便隔人间五百生。”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有真正找到了那个仙境,才能超越尘世的束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超然物外的追求。
独孤均的《题含虚洞二首·其一》通过描绘游子在深山之中寻找仙境的经历,展现了他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的佳作,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