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
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驯鹊,禅机显化螺。
空潭山色印,谁与证谁摩?
诗句原文
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
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驯鹊,禅机显化螺。
空潭山色印,谁与证谁摩?
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自然、对修行、以及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理解。诗人以寻找名僧的足迹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于修行之境的向往。通过描绘松林、石径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在诗中,“道法传驯鹊”和“禅机显化螺”两个句子尤为引人注目。前者描述了佛法的传播使得鸟儿变得驯服,后者则描绘了禅宗的智慧可以显现出如化螺般神奇的力量。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佛法和禅宗的不同境界,也反映了诗人对两种哲学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的最后两句“空潭山色印,谁与证谁摩?”更是引人深思。这里提到的“空潭山色”象征着一种超脱和寂静的美,而“谁与证谁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的探求与追求。这种对真理的不断追问和探索,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寻鸟窠迹》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真理的思想。这不仅是对诗人个人修行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整个中华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