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叩关。
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闲。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注释】:

陪皮袭美陆鲁望重过鸟窠迹:陪同皮袭美,重新来到鸟窠山。陆鲁望是作者的朋友,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重探灵迹到空山:再次探访那神奇而古老的遗迹,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山间。

山下茅庵几叩关,不为白云招客屐:在山下的茅草屋里敲门,不是为了被白云招引而来,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那教清境接人寰:怎么能让那清净的仙境与人间相接。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闲:螺池的水色经过一年的沉寂,仙岭上的松树声音一直很安静。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打算邀请那些高尚的贤士一起建立社团,喜欢住在前面的弯弯的竹林里。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春天。诗人陪同皮袭美、陆鲁望重访当年曾游过的鸟窠山,并在那里结社,与当地的贤士们相聚。诗中对山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细腻的描绘。

首联两句写诗人重访旧地的情景。诗人和朋友们重登鸟窠山,发现山上空无一人,只有几间茅屋。他们不是出于游玩的兴致,也不是因为被白云招引,而是另有所图。“几叩关”,说明他们有意登门造访。

颔联写他们拜访当地隐者的情况。诗人和朋友们并不因山中的寂静而感到扫兴,相反,他们对此感到十分满意,甚至觉得这种清幽境界可以让人远离尘世。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难得的宁静,这让他们更加向往这种生活。

颈联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螺池的水色已经沉寂了整整一年,而仙岭上的松树却依然保持着那份悠闲自得的态度。这里的景色如此美丽,仿佛可以让人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能够邀请那些高尚的贤士们一起来这里建立社团,共同享受这份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表示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愿意长期居住在这里。

整首诗通过对鸟窠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