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
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
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

【注释】

①境:境界、环境。②思量:思考,考虑。③言不异:指主宾之间的话没有差异。④妙用:佛教语,佛家认为万物皆有佛性,一切法都是空性,故称妙用。此处指佛法的道理。⑤沦溺:指迷失、沉溺于某种境地或事物之中。⑥无因缘:没有因缘。⑦无缘:无法把握的原因。⑧主宾:这里指僧人与俗人,或说指僧俗双方。⑨妙有情:指佛家所说的“空”是实有的,不是虚无飘渺的。⑩本心:指人的本性。⑪无明:不明。⑫缘:因缘、原因。⑬无为:佛教术语,指顺应自然,不做强作,不强求。⑭真如:佛教术语,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⑮涅槃:佛教概念,指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即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⑯三界: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⑰六度万行:佛教用语,指菩萨所应修习的行为准则。⑱诸佛:指一切佛陀。⑲三身:佛教用语,指的是报身、应身、化身三种不同的身体。⑳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四面八方。㉑无量劫:佛教用语,指无数的时间。

【赏析】

《颂 其四》是一首偈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俗双方在境界上的相互理解和问答上的逻辑一致性,来说明佛教的教义和道理。

第一句:“人境俱不夺”,意思是说人在境界中,彼此都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这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念。佛教认为,众生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这里的“人境”可以理解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而“俱不夺”则意味着人们在这些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被外界所动摇。

第二句:“思量意不偏”,意思是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这里的“思量”可以理解为思考和判断,而“意不偏”则是指思想不偏袒,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句:“主宾言不异”,意思是说无论是主客之间的对话还是回答,都是一致的,没有差异。这里的“主宾”可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或者是指僧人和俗人的交流,而“言不异”则是指他们的话语没有不同之处。

第四句:“问答理俱全”,意思是说他们的问答逻辑是一致的,道理都完备了。这里的“问答”可以理解为提问和回答,而“理俱全”则是指道理完备,没有遗漏。

第五句:“踏破澄潭月”,意思是说他们的对话如同穿过清澈的潭水一样,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这里的“踏破”可以理解为深入探究,而“澄潭月”则是指清澈的水面和月亮,表示他们的对话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

第六句:“穿开碧落天”,意思是说他们的谈话像穿透了天空一样深远广大。这里的“穿开”可以理解为穿透,而“碧落天”则是指蔚蓝天空中的高远之处,表示他们的话语能够触及到最深奥的地方。

第七句:“不能明妙用”,意思是说他们虽然能够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明白佛法的妙用。这里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因为他们虽然努力去领悟佛法的精髓,但是仍然有所欠缺。

第八句:“沦溺在无缘”,意思是说他们在追求佛法的过程中,往往迷失在无明的境地中,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这里的“沦溺”可以理解为迷失,而“无缘”则是指找不到正确的原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的担忧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