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却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注释】

庐山:在今江西省。瀑布:瀑布水从高处直泻而下,声如雷鸣。

正南面:指瀑布的方位。

古来闻:自古以来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说。

沧海:大海,这里指东海。

千寻:形容山高。

寒声终自远:寒声,指瀑布的水声;终,尽;自,自然;远,遥远。

灵派:瀑布的水流。

天台:即天台山,在浙江省。平流莫可群:平流,指瀑布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莫,不能;可,能。群,聚集。

【赏析】

此诗是写瀑布的。首二句写瀑布的形势和位置,第三四句写瀑布声势浩大,第四五句写瀑布声远震天外,最后两句说瀑布从天而降,不可阻挡。此诗以瀑布为描写的中心,全诗紧扣“瀑布”二字,层层铺陈,一气呵成。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诗人首先点明瀑布所在的地理位置,接着用“古来闻”三字总括全文。“瀑布”是本诗的题旨,也是诗人要着力描绘的对象。诗人没有正面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而是先写人们对于瀑布的评价和认识。“自古”二字,表明这是古人早就熟知的事情,说明诗人对前人的说法并不陌生,但并未因此就满足于传统说法,而是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诗人把瀑布比喻成一条长河,它从高高的山顶奔流而下,一直流到海中去。这两句诗既写了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的实况,又写出了瀑布的气势宏伟。“出白云”,既写出了瀑布的气势,也写出了云雾缭绕的景象;同时,还表现了瀑布的雄浑磅礴之势。“出”字用得极妙,它既突出了“白云”,又突出了瀑布之壮阔。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诗人接着写瀑布的声音。他运用“寒声终自远”来烘托水声之宏远,用“灵派孰为分”来表现水流之浩渺。诗人抓住了水的动态特点,将水的流动感写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瀑布水声的洪亮,而是写水声之洪亮传得多么远,从而表现出水声之洪亮。这样写,更显得诗人观察仔细,笔力雄健,令人拍案叫绝。“除却天台后,平流莫可群。”最后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由水声写到瀑布之景。瀑布从天而降,从高山流下,越过重重障碍,最后冲下山脚。这里诗人用“群”字来形容瀑布之壮观,意思是说瀑布冲下以后,再也没有比它更大的瀑布了,再也找不出第二道这样的瀑布来了。

全诗以写瀑布为题材,通过对瀑布的描写,展示了瀑布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