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岁遭逢在海城,曾容孤迹奉双旌。
酒边不厌笙歌盛,花下只愁风雨生。
棋接山亭松影晚,吟陪月槛露华清。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注释:
哭柴郎中:悼念已故的柴郎中。柴郎中,即柴绍,唐朝初年名将,曾为李渊部下,后为李建成部将,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所杀。
昔岁遭逢在海城:往年我在海城的岁月中。海城,指长安城。
曾容孤迹奉双旌:我曾被允许带着两个旗帜,跟随他行走。曾容,指被允许。孤迹,指孤独的足迹。奉双旌,指跟随两个旗帜。
酒边不厌笙歌盛:酒宴上不讨厌歌舞声乐的繁盛。不厌,指不厌倦。笙歌,指乐器演奏的音乐和歌唱的声音。
花下只愁风雨生:花下担心风雨的到来。只愁,表示担忧。
棋接山亭松影晚:在下棋的时候可以看到山亭旁松树的影子映在傍晚的天空中。棋接,形容下围棋时的情景。山亭,指山中的亭子。
吟陪月槛露华清:吟诗陪伴着月光洒在栏杆上的露水。吟陪,指吟唱伴随。月槛,指月光照耀下的栏杆。露华清,指露水如珍珠般明亮。
音尘自此无因问:从此之后没有消息可以询问了。音尘,指消息、音讯。
泪洒川波夕照明:泪水滴落在溪流之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明亮。洒,动词,意为滴落。川波,指溪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已故的柴绍的追忆与哀悼之作。诗人回忆了过去在海城(长安)的日子,描述了自己曾经被允许携带两杆旗帜随行的情景,以及在酒宴上享受歌舞声乐的繁盛时刻。然而,诗人最怀念的还是与柴绍共度的那段日子。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柴绍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痛之情。诗人写道:“花下只愁风雨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柴绍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痛之情。诗人担心柴绍的命运会像风雨一样变幻莫测,无法预料。
诗人写道:“棋接山亭松影晚,吟陪月槛露华清。”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仿佛回到了过去与柴绍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诗人在下围棋时欣赏着山亭旁松树的影子映在傍晚天空中的美景,在吟唱诗歌时陪伴着月光洒在栏杆上的露水。这些美好的瞬间成为了诗人心中永恒的回忆。
诗人写道:“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柴绍的深切思念之情。因为失去了柴绍,诗人再也听不到他的音信,只能通过泪水来表达自己的哀思。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缅怀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