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鱼台。
【注释】
甲子岁:即公元1425年。衔命:接受使命。至榕城:到达福州。册封:册立王号。次日:第二天。闽王降旌旗:指明朝封郑和为“三宝太监”,赐其“奉天征夷大将军”印,授予“三宝大印”。旌旗,旗帜。新丰市: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东郊。堤饯别:在长堤上饯别。登庸楼:指登高望远的楼台。方停乐:正在奏乐。
【译文】
甲子岁受命到家至福州,册封后次日在榕城设宴饯别,
登上高楼奏乐正欢,又在新市堤边举杯话别。
正是因离别而伤怀,忽闻朝廷旨意,许郑和重来。
此时暂且与亲友好,今日还要将简册回。
争取长房尚在世,让地靠近钓鱼台。
【赏析】
此诗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所作的送行诗,表达了他对于这次出使的期待、对于离别的伤怀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
诗的前两句写郑和受命回国时的盛况和饯别的场景。”甲子岁”指的是1425年,这一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出使西洋。”衔命到家”说明他已经平安归来,”至榕城”则暗示了他在归途中经过福州。”册封次日”是指他在归途中的某个日子接到了册封的命令。”闽王降旌旗”描绘了他被册封为王的场景。”新丰市堤饯别”则是他在福州城外长堤上的饯别场景。”登庸楼”是他在福州的一个楼台。”方停乐”表明他正在举行庆祝活动。
诗的第三句到第五句是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未来的展望。”登庸楼上方停乐”暗示了离别的伤感氛围,”又举杯”则表明了这种伤感的情感并未消减。”正是离情伤远别”则是对这种情感的总结。”忽闻台旨许重来”则是对未来的期望。”此时暂与交亲好”表明了他对亲朋好友的留恋之情,”今日还将简册回”则是对自己职责的承担。
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争得长房犹在世”表达了他对于长房(即郑和的父亲)的怀念,”缩教地近钓鱼台”则是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既有对离别的感伤,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