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芳,原名毛媞,清代诗人
毛媞,字安芳,是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是毛先舒的女儿和徐邺的妻子。
毛媞自幼聪颖好学,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她的才华得到了父亲毛先舒的认可,并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诗歌创作。尽管她的父亲最初并不赞同她从事文学活动,但在毛先舒的引导下,毛媞逐渐展现出其诗艺。
安芳,原名毛媞,清代诗人
毛媞,字安芳,是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是毛先舒的女儿和徐邺的妻子。
毛媞自幼聪颖好学,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她的才华得到了父亲毛先舒的认可,并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诗歌创作。尽管她的父亲最初并不赞同她从事文学活动,但在毛先舒的引导下,毛媞逐渐展现出其诗艺。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罗敷媚”等。 ②春闺:指女子的内室,这里代指自己的闺房。 【译文】 不知春天的景色现在如何?乱杀啼莺。 细雨和晴天一样多,芳草茸茸在夜间生长。 深锁窗户深处没人看见,另有一番幽清的境界。 这时候的心情,却怪桃花照眼明亮。 【赏析】 上片首句点题:“不知春色今如许。”这一句是说:春天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诗人无法回答,只好用反问句来表达。“春色”二字
下面是对这首名为《西湖》的七言律诗的逐句释义: 1. 十锦长塘十里开:“十锦长塘”指的是长满各种花草的池塘,“十里”则强调了其广阔和壮观。这里的“开”字描绘出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2. 遥看春草绿于苔:诗人站在远处,看到春草的颜色比地面上的青苔还要绿,这里运用了颜色上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3. 金鞍狭路争驰骤:描述了骑马的人在狭窄的路上奋力奔驰的情景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春的词,词人以“日日懒朝妆,闲却银床金井”来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全词意境清新明丽,语言浅切自然,风格质朴。 上片写春景。“耐过”二句说,经过一番春寒后,花枝上几枝花影在闪动。“闪杀”,即“闪烁”之意。“日日”两句,承上“耐过”意,写自己的慵懒:懒得早晨梳妆打扮,也懒得起床到庭院里去赏花。“懒朝妆”,“懒”字下得妙,把作者对春天的依恋和喜爱表达得委婉而含蓄
【注释】 一病凄然:一病后心情凄凉,感到悲伤。 秋色萧条:秋天的景色显得萧条。 枝枝败叶:树上的树枝上挂着一些凋谢的叶子。 吟转苦:虫子鸣叫的声音听起来很痛苦。 为甚不辞劳:为何要忍受劳累。 随意起来:随意地起床。 西风削处如刀:西风吹过树梢,像一把刀割一样锋利。 梦魂飞过段家桥:梦中我骑着马飞越了段家桥。 茫茫云共水:茫茫无边的云雾和江水相接。 西子:指美女西施,这里借以比喻梦中的情人。
满江红·晓起 【注释】晓起:早晨起来。梳头:梳妆打扮。玉台:指梳妆用的镜台,借指女子。推窗:推开窗户。东风:春天的风。西风:秋天的风。黄鸟语:黄莺啼声。小园:花园。最堪怜、半好半残花,春如病:最令人怜惜的是那一半开一半落的花,春天就像生病了一样。寒共暖,相为政:冷热交替着相互制约着。蜂与蝶,应争胜:蜜蜂和蝴蝶,争相比美。只青青帝子:只有娇嫩的皇后。坐来端正:坐得端庄秀丽。芳草也能迎淑气
《小春》 小春人更倦,坐觉微寒侵。 衰草已失绿,红梅缀疏林。 沈水焚欲尽,薄酒还自斟。 筒内韬细笔,壁间静瑶琴。 古人于此时,凝神以正襟。 谁知深闺里,亦惕坚冰心。 注释: 1. 小春:指春天的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2. 小春人更倦:形容春天到来时,人们感到更加疲惫。 3. 微寒侵:轻微的寒冷气息袭来。 4. 衰草已失绿:指草地上的草已经失去了绿色的生机。 5. 红梅缀疏林
释义: 夜已深,银河的月影渐渐低垂,楼头的明月又沉向西天。 五更时分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四周墙壁传来各种各样的虫鸣声。 注释: 1. 漏永银河影渐低:夜晚很长,银河的月影渐渐低垂。漏指古代计时器,这里指深夜。 2. 楼头明月又沈西:楼头上明月再次沉入西边。沈是落下的意思,形容月亮慢慢下沉的景象。 3. 五更展转不成寐:到了凌晨五更时分,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展转,指翻来覆去。成寐,指入睡。 4.
王昙影是清代诗人。 字仲瞿,号瓶山居士,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杰出诗人之一。他出生于秀水(今浙江嘉兴),以瓶山自号,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王昙影的生活轨迹颇为曲折,早年曾中举人,但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最终选择了隐居生活,著有《烟霞万古楼文集》等著作,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叶舒璐是清代的诗人,他的生平和诗词成就值得深入了解。 清江苏吴江人,字景鸿,一字镜泓。雍正岁贡,曾从叶燮游,其工诗词的成就在清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叶舒璐的诗词作品集有《分干诗钞》、《月佩词》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感悟和时代背景
臺湾苗栗县铜锣湾人,字崧甫,丘仓海三弟。 兄弟皆受父教,不但读书互相砥砺,母丧后更彼此扶持,昆仲感情甚笃。 仓海尝赋诗《题崧甫弟遗像》称「三岁识四声,七岁能文章。 十三冠童军,英声震文场。 」,可见其属早慧之才。 丘树甲於光绪年间补博士弟子员,文章曾受知於唐维卿与刘铭传,故维卿特命其随兄仓海入臺南府署读书。 甲午战起,奉檄办理全臺义军营务处。 内渡后,返嘉应州镇平原籍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