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着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咏蚕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着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注释与赏析:
辛勤得茧不盈筐:表达了蚕为了产出足够的茧而不懈努力的过程。这里的“辛勤”强调了蚕为了生产出足够数量的茧所付出的劳动和时间。而“不盈筐”则暗示了最终产出的茧并不太多,可能不足以满足某种需要或期望。这既体现了自然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时的不同需求和期望。
灯下缫丝恨更长:描绘了在灯光下缫丝的场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遗憾和不满。这里的“灯下”指的是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的工作,可能因为光线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而“缫丝恨更长”则表达了由于环境限制或条件不佳而产生的失望情绪。这种情感不仅反映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也可能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着处不知来处苦:进一步探讨了蚕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辛苦的无知,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不了解。这里的“着处”表示蚕在产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或状态,“不知来处苦”则表明蚕对自身经历的艰辛毫无感知,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这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即有些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视而不见,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
但贪衣上绣鸳鸯:以“绣鸳鸯”为比喻,形容了蚕在产茧后将茧皮上的纹理作为图案进行装饰的行为。这里的“绣鸳鸯”象征着精致和美好,而“贪衣上绣鸳鸯”则强调了蚕对于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和骄傲。这种情感不仅是对自身努力的认可,也是对生活美好一面的向往。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珍惜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
这首诗通过对蚕的生活过程及其心理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智慧和人类在面对自然与社会环境时的不同态度。它既是对蚕这一生物行为的生动刻画,也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