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苍苍鲤水南,千松万籁障精蓝。
银釭剔起残灯焰,石鼎烹来新茗甘。
罄响僧僮扬梵语,云迷佛阁隐瞿昙。
道人去久知何处,明月年年照石龛。
【注释】
烟水苍苍:烟雾迷蒙,江水渺茫。
鲤水南:即南湖,在杭州。
千松万籁:形容环境幽静。
精蓝:指佛经。
银釭剔起残灯焰:用银色的灯盏挑亮残留的灯火。
石鼎烹来新茗甘:指煮茶的味道。
罄响僧僮扬梵语:僧人敲击木鱼,念诵经文的声音。
云迷佛阁隐瞿昙:指佛阁被云雾所笼罩,难以辨认。
道人去久知何处:道士已经离去很久了,不知道他的去向。
明月年年照石龛:指月亮每年都照耀着石造的祭坛。
【赏析】
《题鸣峰岩》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鸣”字统领全篇,通过描绘鸣峰岩的景色,赞美了佛教文化和自然景物的和谐之美。
第一句“烟水苍苍鲤水南”,描绘了鸣峰岩所在地的自然风光。烟水苍苍,描绘出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鲤水南,指鸣峰岩所在地位于南湖之畔。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地理位置的描写,为后文对鸣峰岩景色的描绘作了铺垫。
第二句“千松万籁障精蓝”,进一步描绘了鸣峰岩周围的自然环境。千松万籁,形容树木众多,声音嘈杂;障精蓝,指遮蔽了蓝天。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暗示了鸣峰岩所在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后文赞美鸣峰岩的景色作了铺垫。
第三句“银釭剔起残灯焰”,以银釭剔起残灯焰这一细节来表现鸣峰岩的夜晚景色。银釭剔起残灯焰,描绘出夜晚鸣峰岩的灯光微弱而闪烁的场景;残灯焰,指剩余的灯油燃尽后的余烬。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夜晚景色的描绘,为后文赞美鸣峰岩的自然美景作了铺垫。
第四句“石鼎烹来新茗甘”,进一步描绘了鸣峰岩附近的茶馆和茶文化。石鼎烹来新茗甘,指用石头制成的大锅煮茶,茶味鲜美甘甜;烹来新茗甘,指烹制出的茶味醇厚甘甜。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附近茶馆和茶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也为后文赞美鸣峰岩的自然美景作了铺垫。
第五句“罄响僧僮扬梵语”,描绘了鸣峰岩的僧侣们的生活场景。罄响僧僮扬梵语,指僧侣们敲击木鱼,念诵经文的声音清脆响亮;扬梵语,指念诵经文。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僧侣们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虔诚、宁静的修行氛围,也为后文赞美鸣峰岩的自然美景作了铺垫。
第六句“云迷佛阁隐瞿昙”,描绘了鸣峰岩的佛塔和佛像被云雾所笼罩的情景。云迷佛阁隐瞿昙,指云雾弥漫,佛阁隐于云雾之中,难以辨认;隐瞿昙,指隐藏或消失不见的佛陀。这一句通过对鸣峰岩佛塔和佛像被云雾所笼罩的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氛围,也为后文赞美鸣峰岩的自然美景作了铺垫。
最后一句“道人去久知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士离去后的感慨和无奈之情。道人去久知何处,意指道士已经离去很久了,不知道他的去向;知何处,指知道去哪里寻找他。这一句通过对道士离去后的感慨和无奈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以“鸣”字统领全篇,通过描绘鸣峰岩的景色和周边的自然景象,赞美了佛教文化和自然景物的和谐之美。同时,诗人也借咏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