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翻忆潘郎章奏内,愔愔日暮好沾巾。
百骸同草木,万象入心灵。

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翻忆潘郎章奏内,愔愔日暮好沾巾。

百骸同草木,万象入心灵。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诗人在长安时。当时正值朝廷政局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忧思的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这两句诗描述了一幅辽阔的长江景象,万里之遥,都是马匹在渡河。诗人感叹的是,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他培养的人才又有多少能被重用呢?这里的“千里长江皆渡马”比喻了人才选拔与使用的过程,而“十年养士得何人”则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接着第二句“翻忆潘郎章奏内,愔愔日暮好沾巾”,诗人回忆起过去潘岳在朝堂上奏疏的情景,那时候的他,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然而,如今已是夕阳西下,一切都变得寂静无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泪水涟涟。这里运用了典故,潘岳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的文才和风度都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但最终因政治上的挫折而郁郁而终。

第三、四句“百骸同草木,万象入心灵”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这里的“百骸”指的是人的身体各个部位,“万象”则是指世间万物,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了他对世事变幻无常的认识和感受。他认为人的一生如同草木一般,随时都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心灵则能够容纳这一切。这里的“万象入心灵”形象地描绘了心灵的宽广和深邃。

最后一句“赏析”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担忧。他希望有人能够真正重视和重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