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初谁创物,似此亦难求。
摆合千寻浪,回旋万斛舟。
行如一卧扇,力敌九氂牛。
出没居相半,东西势自由。
高风当绝倚,浅濑亦徐收。
轧轧微鸣晓,峨峨迥浸秋。
随湾掉转尾,避石掣开头。
自有施功地,何尝厌下流。

【解析】

“咏舵”一题下注为:“船头”,是咏船舵的诗。

1.首联:开篇即点出咏物主题,“初谁创物”“亦难求”。“初谁创物”,是说船舵是谁创造出来的,这一句既表明了诗题,又点明了诗旨。“似此亦难求”,说明造舟不易,造舵更不容易。这两句是总写,点明本诗咏物的主旨,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颔联紧承颈联展开。“摆合千寻浪”,是说船舵在操纵时,要像千丈高的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回旋万斛舟”,是说船舵在操纵时,要像万石重的船只一样灵活自如。“摆合”和“回旋”都形容船舵的作用,“千寻浪”、“万斛舟”都是夸张之词,突出船舵的作用之大。“行如一卧扇”,“力敌九牦牛”,这两句是对上句的具体化描写,用“一卧扇”来比喻船舵控制航向,用“九牦牛”来比喻船舵控制力量的巨大。

3.颈联:颔联写船舵作用巨大,那么船舵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出没居相半”,“东西势自由”,这两句的意思是:船舵在起动时,好像随时都在出现或消失(即有时出现在水面上,有时消失在水面下);船舵在移动时,好像随时都在向东向西(即有时驶往东方,有时驶往西方)。“高风当绝倚”,“浅濑亦徐收”,这两句的意思是:高风吹过时,就象船舵被风吹倒一样;浅水漂流时,就象船篙慢慢地收回一样。这两句也是对上两联的具体化描写。

4.尾联:尾联是总结全诗。“轧轧微鸣晓”,“峨峨迥浸秋”,这两句的意思是:随着晨雾的消散,船舵发出轻微的轧轧声;随着秋天的到来,船舵在水面上远远地伸向远方。这两句既是对船舵作用的总结,又是对船舵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答案】

示例:

①“厥初谁创物,似此亦难求。”——第一句点明题旨。“厥初”,指船舵的发明者是谁。诗人没有直答,而是从“创物”这一角度落笔,暗示船舵的发明者难以考证,但既然有了船舵,那么造舟也就有了意义。“难求”,是说造舟不易。“犹”字有转折意味,说明虽然造舟不易,但造舵更不容易。

②“摆合千寻浪,回旋万斛舟。”“摆合”“回旋”都是船舵的作用,“千寻浪”、“万斛舟”是夸张之词。“千寻”是夸张手法中的扩大法,把波浪比作高山,极言其高。“万斛舟”则是指载货的船只,以万计,极言其重。这两句是承颔联而来,进一步写出船舵的作用之大。

③“行如一卧扇,力敌九牦牛。”“行如一卧扇”,意思是说船舵控制航向如同一个卧着的扇子。“力敌九牦牛”,意思是说船舵控制的力量如同九头牦牛那样强大。这两句是对上句的具体化描写。用“一卧扇”来比喻船舵控制航向,用“九牦牛”来比喻船舵控制力量的巨大。

④“出没居相半,东西势自由。”“出没”和“居相半”都是船舵的作用。“出没”指的是船舵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居相半”指的是船舵时而行驶到左边,时而行驶到右边。“东西势自由”则是写船舵左右移动时,可以任意地行驶到东方或西边。这两句是承颈联而来,进一步写出船舵的作用之大。

⑤“高风当绝倚,浅濑亦徐收。”——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从船舵转移到了整个航行过程上,写出了船在顺风、逆风以及急流险滩时的两种不同情景。“高风”指的是顺风,“浅濑”指的是急流险滩。“徐收”指的是缓缓地收回。“当绝倚”指的是当船靠岸停泊时,船舵应当垂直于岸边;“亦徐收”指的是在顺风时,应当慢慢地收起。这两句是承尾联而来,进一步写出了船在不同情境下的航行情况。

⑥“轧轧微鸣晓,峨峨迥浸秋。”——最后两句,诗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清晨的黎明景象上,写出了晨曦中船舵发出的微鸣声以及船舵在水面上的倒影。“轧轧微鸣晓”指的是船在清晨的曙光中,船舵发出的轻微声音。“峨峨迥浸秋”指的是船在水面上的倒影,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非常清晰。这两句是写尾联而来,进一步写出了船在黎明时刻的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