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扶白头,耕垦事田垄。
岂无儿与孙,冻馁实我恐。
地产止数出,财用知几种。
食肉与衣帛,贤者何言冗。
【注释】
野老:山野老人。耕垦(kěn)事:耕作、开垦田地。垄:田埂。岂无:难道没有吗?冻馁(něi):饥饿受寒。止数出:仅能提供几个。地产:土地出产。止:仅。几种:多种。何言冗(rǒng):说什么无用。
【赏析】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此诗描写的是山中老农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赞美之情。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首句“野老扶白头”,点明主人公的身份与年龄。诗人以简括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年迈的山野老人形象,其白发苍苍,面容憔悴,步履蹒跚。这一细节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悲凉、苍茫的基调。
次句“耕垦事田垄”,进一步展现了老农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耕耘、播种,在田间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然而,他们的付出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
三句“岂无儿与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老农后代的担忧。他们虽然拥有子女,却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抚养。这种担忧不仅源于对老农生活状况的同情,更是对整个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反思。
四句“冻馁实我恐”揭示了老农生活的艰辛。他们不仅要承受严寒酷暑,还要忍受饥饿受寒的折磨。这种生活状态让人心生忧虑,担心他们的身体会因此垮掉。
五句“地产止数出”,进一步揭示老农面临的困境。由于土地产出有限,他们所承担的赋税却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艰难。这种困境不仅让老农们感到无奈,更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深思。
六句“财用知几种”,则是对老农生活困苦的进一步说明。他们需要缴纳各种赋税,却只能知道其中的一些名目。这种无知的状态让他们更加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赋税究竟有多少种,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七句“食肉与衣帛”,描绘了老农生活的艰辛。他们虽然能够勉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这种生活状态让人心生悲凉,因为他们的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末句“贤者何言冗”,则表达了诗人对老农命运的感慨与同情。他们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但却无法为自己的处境发声。这种无力感让人深感惋惜,也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底层群体。
整首诗通过对老农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辛酸。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田园诗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