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动衰草,摵摵响夜月。
其下有鸣蛩,到晓啼不歇。
乃知摇落时,众籁自感发。
安得苦吟人,不能为一吷。
【注释】
夜声:指蟋蟀鸣叫声。
秋风动衰草,摵摵响夜月。
秋风触动枯萎的草丛,蟋蟀在月光下发出声响。
其下有鸣蛩,到晓啼不歇。
蟋蟀在草丛下面鸣叫,到天亮也不停止。
乃知摇落时,众籁自感发。
才知道到了秋天,万物开始凋零,蟋蟀们也感到了季节的变化而开始鸣叫。
安得苦吟人,不能为一吷。
怎么能够找到苦苦吟咏的人,他们却不能为大自然的美景作出一点贡献?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秋季蟋蟀鸣叫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们不能欣赏美景的不满之情。
首句“秋风动衰草,摵摵响夜月。”描写了秋风拂过枯萎的草地,蟋蟀在月光下发出声音的景象。这句诗通过秋风、衰草、蟋蟀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清的氛围。
第二句“其下有鸣蛩,到晓啼不歇。”则进一步描绘了蟋蟀在草丛下面的鸣叫场景。这句诗以蟋蟀的鸣叫为线索,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更加生动的画面。
第三句“乃知摇落时,众籁自感发。”则是诗人由蟋蟀的鸣叫联想到了自然界的秋意。这句诗通过“乃知”一词,引导读者思考,蟋蟀的鸣叫正是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在感受着季节变化的象征。这种象征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
最后一句“安得苦吟人,不能为一吷。”则是诗人对那些无法领略到大自然美景的人们发出的感慨。这句诗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们不能欣赏到大自然美景的失望和无奈。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美的渴望。
整首诗构思新颖,语言简练,通过对蟋蟀鸣叫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们不能领略到美景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蟋蟀的鸣叫与自然界的秋意联系起来,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