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盘团团开碧轮,城东壕中如叠鳞。
汉南父老旧不识,日日岸上多少人。
骈头鬅𩃭露秋熟,绿刺红针割寒玉。
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
吹台北下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
如今两处尽堙没,异日此地名应驰。
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
料得明年转更多,一匝清波流万子。

【解析】

(1)“芡盘团团开碧轮”:比喻水波。

(2)“城东壕中如叠鳞”:形容水波层层排列,犹如鱼鳞。“壕”,指护城河,古代的城墙四周有护城河。

(3)“汉南父老不识”:泛指普通老百姓。“汉南”,指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即古时的江陵、荆州一带。

(4)“日日岸上多少人”:形容水边行人众多。“岸”,指河岸。

(5)“骈头鬅𩃭露秋熟”:比喻新采摘的芡实。“骈头”,“骈”,同“骈”,并列;“鬅𩃭”,即“鬅鬙”,形容头发蓬松不整齐的样子;“露秋熟”,指秋季成熟后被露出水面的。

(6)“绿刺红针割寒玉”:比喻新摘的芡实。“绿刺”,即绿色的刺,指芡实上的刺。“红针”,即红色的尖,指芡实上的尖。“寒玉”,指芡实外层的硬壳。

(7)“提笼当筵破紫苞”:比喻用笼子捕捞新鲜的芡实。“提笼”,用笼子捕捉的意思;“紫苞”,指成熟的紫色的壳。

(8)“老蚌一开珠一掬”:比喻收获很多。“老蚌”,指成熟的蚌壳,这里借代芡实。“珠一掬”,指收获的芡实数量很大,像捧一捧珍珠一样。

(9)“吹台北下凝祥池”:比喻水波在风的吹拂下荡漾,形成美丽的水纹图案。“吹台”,古代的一种大型建筑,用来演奏乐曲,此处借指大坝或水闸等人工建筑物。“凝”,凝结,使水纹形成美丽的图案。

(10)“圃田东边仆射陂”:比喻水边的池塘或洼地。“圃田”,指田地,这里指水边的农田。“仆射陂”,古代的一种大型水池,这里指人工挖掘的池塘。

(11)“如今两处尽堙没”: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已经被填平了。“湮没”,淹没,填平。

(12)“异日此地名应驰”:将来这个地方的名字将会很著名。“驰”,出名,传扬。

(13)“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事物因为新鲜,所以味道更加美好;可惜它最终会被抛弃到水中。“物贵”,事物的珍贵,这里指新鲜的东西。“飘零”,漂泊,流落。“还入水”,回到水中,即最终被抛弃到水中。

(14)“料得明年转更多”:预计来年的芡实会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料得”,推测、估计。“转更多”,比原来产量更大。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芡实成熟时的景象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把自然景物写得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全诗四句,每句八个字,共三百二十八个字,是五言绝句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