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借吴松十幅蒲,春愁渺渺际烟芜。
傍船时有能言鸭,举网今无巨口鲈。
欲访龟蒙前杞菊,谁怜麋鹿旧姑苏。
一尊重酹沙头月,物色分流到我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含义联想诗意,然后逐句与全诗推敲,即可得出答案。

【译文】

风借着吴松的十幅蒲,我愁思渺渺弥漫到烟芜之上。傍船时有能言的鸭子,但如今却无大鱼可供垂钓。想去拜访隐士前有杞菊的龟蒙山,谁又怜惜那被麋鹿践踏过的姑苏城?一重敬酒献给沙洲上皎洁的明月,物色分流到我却没有。

【赏析】

“风借吴松十幅蒲,春愁渺渺际烟芜。”起两句是写景。“风借”二句是写景。首句写江面之阔,“吴松”是指长江南岸的著名风景名胜地—苏州,而“十里”则形容其辽阔无边,“风借”二句的意思是:一阵春风吹过长空,江面上泛起一层波纹,仿佛有十幅宽大的蒲草在迎风摇曳,这一片茫茫春意,远远地伸展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着烟雾笼罩的岸边。

三、四句写江畔之静。“傍船”二句是说:有时看见一只只会说话的大鸭子,有时又看见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那些大鲤鱼了。“能言”是“会叫”的意思;“举网今无”中的“今”是“如今”,意思是说:现在连一只大鲤鱼也捕不到了。这两句是说:过去渔人在船上常说:“有鲤鱼就捕捞,无鲤鱼就不打。”可是现在呢?如今连一条鱼儿都捉不到了。

五、六句写想访友之苦。“欲访”二句的意思是:我还想去找隐居在龟蒙山(即蒙山)前边有枸杞菊花的小丘上的那位隐士,可是谁能可怜我呢。这句中有两个关键词语:“前”和“谁”。这两个词语分别指代了两个不同的人。第一个“前”字,既指龟蒙山,也就是作者所要寻找的朋友所在地,又指龟蒙山前面那片郁郁葱葱、花木扶疏的枸杞菊花小丘。第二个“谁”字,指的就是隐居在那里的那位隐士,也就是作者想要拜访的朋友。作者之所以想去找这位朋友,是因为作者曾听说这位朋友是个贤明的人,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作者之所以想找这位朋友,也是因为他曾听人说,那位朋友不仅隐居不仕,而且还能吟诗作文。因此,作者想通过拜访这位隐者来求取学问或得到一些诗文以自娱。可是,当他来到龟蒙山脚下的时候,却发现那里早已没有了往日那种鸟鸣声声、花香阵阵的景象。于是,他就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最后两句是抒情之笔。“一尊”三句的意思是:我在沙滩上向那轮明月敬献了一杯酒,可是月亮却离我越来越远了。“月”在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它象征着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象征着他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诗人说:我把酒向明月敬献,希望它能保佑我的前途光明,可是月亮却离我越来越远了。“物色分流到我无”是说:我所企望的一切都已无法实现,我的一切理想都已化为泡影。“物色分流到我无”中的“物色”二字,既指诗人自己,又指他所企望的一切理想和抱负。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作者在吴松江口偶遇一位隐士,并与其攀谈的情景。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之中。

开头两句写景。“风借吴松十幅蒲”,意思是说一阵春风拂过大地,把长长的芦苇吹得摇摇晃晃的就像一幅幅巨大的蒲草。“春愁渺渺际烟芜”,意思是说春天的愁绪无边无际地飘荡在水边的烟雾之中。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作者心中的愁绪。

接下来两句是写江畔的景色。“傍船时有能言之鸭”,意思是说有时能听见几只鸭子在船边叫唤:“今日有鱼!”“举网今无巨口鲈”,意思是说现在连一条大鱼也捕不到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面的宁静景象。

第三、四句是写作者想访友之苦。“欲访龟蒙前杞菊”,意思是说我想去找隐居在龟蒙山前边那片枸杞菊花小丘上的隐士,可是谁能可怜我呢?(“欲”字写出了作者想访好友的心情迫切)。“谁怜”就是无人怜爱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作者想找个知己来谈谈心的愿望。

最后两句是抒情之笔。“一尊”三句的意思是:我在沙滩上向那轮明月敬献了一杯酒,可是月亮却离我越来越远了。“一尊”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这里指酒壶。“月”在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它象征着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象征着他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诗人说:我把酒向明月敬献,希望它能保佑我的前途光明,可是月亮却离我越来越远了。“物色分流到我无”是说:我所企望的一切都已无法实现,我的一切理想都已化为泡影。“物色分流到我无”中的“物色”二字,既指诗人自己,又指他所企望的一切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之志。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开阔深远,情感深沉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