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角吹霜月欲斜,天寒无奈客思家。
不知野竹沧江上,开到梅梢第几花。

闻角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多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描绘了一幅寒夜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残角”和“吹霜月欲斜”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听到远方传来的号角声,引发出深沉的思乡之情。第二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以及诗人因无法抵御这种天气而感到无奈的客居他乡之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下面我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诗句解读
  • “残角吹霜月欲斜”:描述的是深夜时分,号角声伴随着清冷的月光和霜气,营造了一种寒冷而孤寂的氛围。这里的“残角”可能是指军队中发出的声音或民间传说中的悲壮之声,而“吹霜月欲斜”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转换,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感觉。
  • “天寒无奈客思家”: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感受,即在这样寒冷的夜晚听到号角声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里的“天寒”不仅描绘了外部环境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而“无可奈何”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1. 关键词解释
  • 闻角: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主题,常用来表达诗人因听到某种声音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 残角:这里可能指的是战场上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 霜月欲斜:描述了月亮在霜气的笼罩下已经快要落山的情景,这样的描绘增强了夜晚的寂静和寒冷之感。
  • 天寒:直接点出了环境的气候特点,即天气非常寒冷。
  1. 译文
    在寒夜的月光下,听到远方传来的号角声,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凄凉。由于天气实在太冷,我不禁开始思念起遥远的家园。
  2. 赏析
    这首诗以“闻角”作为开篇,巧妙地引入了主题,使得诗歌的情感基调一开始就显得深沉而凝重。通过对“残角吹霜月欲斜”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寒冷而孤独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立刻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他内心的感受。此外,诗中的“天寒无奈客思家”,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让人深感其情感之深、之切。总的来说,此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又体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闻角:听见远处传来的号角声。
  • 残角:形容声音低沉、悲壮,可能是战争或悲伤情境中的产物。
  • 霜月欲斜:指霜气覆盖的月亮即将西斜,增添了夜晚的清寒和孤独气氛。
  • 天寒:描述天气的寒冷,强调了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和孤独情绪。
  • 客思家:客居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
  • 沧江上:沧江为长江的别称,位于长江下游一带,此处用以象征旅途或他乡。
  • 第几花:问句形式,表达了对梅花开放的疑问,暗喻梅花盛开的季节已接近尾声。

赏析

《闻角》一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寒冷冬夜的图景,并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的“天寒”不仅是对自然条件的写实,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化。诗人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听到远处的号角声,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对家乡的怀念,这种情感的流露,既真实又动人。此外,诗中的“不知野竹沧江上,开到梅梢第几花”一句,通过询问梅花是否已经盛开,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转、季节变迁的敏感和感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因为梅花的盛开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因此,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热爱,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家乡、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体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