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同上最高峰,脚力虽穷兴未穷。
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
【注释】:
浮远堂二首:作者为浮远堂所作的两首诗。浮远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杖藜同上最高峰:拄着拐杖一同登上高峻的山峰。杖藜,拄着手杖。最高峰,指浮远堂之巅。脚力虽穷兴未穷:尽管脚力已尽,而兴致并未衰减。穷,尽、竭。领略江山归眼界:领略到江山的美景,使眼界豁然开朗了。尽吞淮海入胸中:把淮海一带的风光全部吸入心胸。淮海,泛指淮南地区,包括江淮以南的地区,这里泛指南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临浮远堂后写的。诗题一作《登浮远堂寄子瞻》。“浮远堂”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的蜀冈之上,诗人与苏东坡曾于此饮酒赋诗,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句子流传千古,可见其名胜。
“杖藜同上最高峰”,起句点明登高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浮远堂高耸入云,景色秀丽,诗人和朋友相约同游,一起登上这座最高的山峰。这一句写出两人结伴出游的喜悦心情。
“脚力虽穷兴未穷”,写诗人登山时虽然感到疲劳,但他的兴致却很旺盛。这一句表明,诗人对登山游览的兴趣十分浓厚。
“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两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四野开阔,一片壮美的景象展现在他眼前。他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深深地陶醉其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胸怀壮志。
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诗人通过对浮远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了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