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新成桃李阴,春光日日向人深。
遥瞻广厦惊凡目,自是中台巧运心。
轮奂欲形张老颂,调歌先听伯牙音。
料公不负南堂约,应许衰翁领客临。

再访东坡用前韵

赏析《再访东坡用前韵》之诗意与韵味

  1. 诗词原文
    东岭新成桃李阴,春光日日向人深。
    遥瞻广厦惊凡目,自是中台巧运心。
    轮奂欲形张老颂,调歌先听伯牙音。
    料公不负南堂约,应许衰翁领客临。
  2. 诗句注释
  • 东岭:指位于宋代惠州市的一处自然景观,春季时桃花和李花盛开,为游人提供了优美的观赏环境。
  • 桃李阴: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宜人,给人以舒适之感。
  • 广厦:指苏轼在惠州时所住的官邸,其建筑宏伟壮丽。
  • 中台巧运心:暗指苏轼本人的智慧和策略,巧妙地处理了各种问题。
  • 轮奂欲形张老颂:形容苏轼的作品如同华丽精致的建筑一样引人注目。
  • 伯牙音:比喻诗作的音乐美,如琴声般悦耳。
  • 南堂约:苏轼与友人之间的约定之地。
  1. 译文
    东岭上新开的桃花与李花繁茂成荫,春天的阳光每天都照耀着大地深处。遥望那宽广的建筑,令人惊叹不已,这是由于其中台巧妙布局的结果。建筑华丽壮观,仿佛可以听到张老的赞颂之声;诗篇优美动人,如同伯牙弹奏的琴声般悦耳。我猜想你一定会遵守我们之间南堂的约定,让我有幸能够带领客人来到这里欣赏美景。
  2. 诗歌背景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子容在游览惠州时所作,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方子容曾与苏轼有过密切的交往,并共同创作了许多诗词佳作。此次重访苏轼故居,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
  • 历史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后人誉为“文坛泰斗”。苏轼在惠州任职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苏轼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展现了诗人对古人智慧和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大量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桃李阴”、“广厦”、“中台”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对苏轼的描写和对其作品的赞赏,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歌的语言也较为简洁,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价值。
  1. 相关人物介绍
  • 苏轼: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等。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在惠州任职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方子容:宋代兴化军莆田人,字南圭。方峻之子。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累官守惠州,适苏轼谪惠,日与相倡和。官终朝请大夫。方子容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友谊,曾多次拜访苏轼故居,并向其请教诗词创作。他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创作了这首充满敬意的诗歌。
  1. 总结
    这首诗以赞美苏轼为主题,通过对惠州美景和苏轼作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