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冷淡乐者少,声色希夷见若无。
洛下只知海棠会,岭南竞作荔枝图。
《和刘后村梅花百咏·生涯冷淡乐者少》是宋代诗人方蒙仲的作品之一。方蒙仲(1214~1261),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澄孙,号乌山,以字行。宋淳祐七年进士,历邵武军教授、泉州通判等职。他以文字见知于贾似道,但最终不被重用。有《絅锦小板》,已佚。《和刘后村梅花百咏》是其与好友刘后村共同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首,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和独特魅力。
下面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 生涯冷淡乐者少,声色希夷见若无。
- 洛下只知海棠会,岭南竞作荔枝图。
- 诗韵相谐不待言,此君真可继骚文。
- 花开花落自有时,莫问人间何事悲。
- 岁晚归心正郁陶,聊将孤屿寄吟毫。
- 幽姿暗吐清香远,静倚阑干独自怜。
- 清绝风流世所稀,年年春色为谁归。
- 雪中独步月明中,万壑千岩皆入空。
- 一樽聊复慰衰颜,且喜梅花解笑人。
- 欲识幽芳最深处,须从高处向低分。
下面对每句诗的译文进行详细阐述:
- 生涯冷淡乐者少,声色希夷见若无。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喧嚣繁华的冷漠态度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生涯冷淡乐者少”指的是作者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寻找到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的人并不多。”声色希夷”则是指作者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状态,希望如同虚无缥缈的仙境一样自由自在。”见若无”意味着这种追求是如此地自然而然,以至于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不存在的地方,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其真实存在。
- 洛下只知海棠会,岭南竞作荔枝图。
-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观察与思考。”洛下”指的是洛阳地区,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这里举办着海棠花会,象征着文人墨客的文化活动和高雅情趣。而岭南地区则因为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成为荔枝成熟的时节,这里的居民为了庆祝丰收,竞相制作荔枝图。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诗韵相谐不待言,此君真可继骚文。
- 这句诗强调了诗歌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鸣。通过对比诗与画的意境,诗人认为只有真正的诗人才能创作出像画一样的诗句,让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优秀文学创作的高度赞赏和期待。
- 花开花落自有时,莫问人间何事悲。
- 这句诗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落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无需为这些变化感到悲伤或困惑。同样,人也应学会顺应命运的安排,不必过于纠结于人生的起起落落。
- 岁晚归心正郁陶,聊将孤屿寄吟毫。
- 这句诗描写了一个人在岁末时分的心境。面对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诗人内心充满了愁绪和无奈。他选择将这份孤独与忧郁寄寓于孤屿之上,借吟笔抒发内心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 幽姿暗吐清香远,静倚阑干独自怜。
-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女子静静站在栏杆旁的姿态。她的身姿优雅迷人,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女子的美丽与气质,还传达出诗人对她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清绝风流世所稀,年年春色为谁归。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指出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清新绝俗、充满诗意的景象是非常罕见的。同时,它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这句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 雪中独步月明中,万壑千岩皆入空。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雪夜中独自行走的场景。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崎岖不平的道路和连绵起伏的山脉。这种景象既给人一种神秘又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 一樽聊复慰衰颜,且喜梅花解笑人。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也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心,而要积极寻找快乐和安慰。同时,它也揭示了梅花作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这句诗鼓励人们要像梅花一样保持坚强和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 欲识幽芳最深处,须从高处向低分。
- 这句诗寓意着要想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精髓,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和领悟。它提醒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或局部视角,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