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作庭实,纫兰作筐篚。
持以荐王公,谓可蘋藻比。
王公龋齿谢,王门何用此。
问客姓与名,或是孤竹子。
注释:
《山中吟七首》,选自《文苑英华》卷一六二。“采薇”句,采摘野生的薇菜,制作成菜,用它来献给王公。“纫兰”句,采集兰花,做成篮子,用来装东西。“持以荐王公”句,将这种菜送给王公享用,希望王公能像水草一样地清白、纯洁、不沾污。“谓可蘋藻比”句,认为这样的献礼可以和水草相比,是洁净无邪的东西。“王公龋齿谢”句,说王公因为牙痛而谢绝了这种献礼。“王门何用此”句,问客人姓什么名什么,可能是孤竹子。
赏析:
此诗写一位隐居山中的隐士向王公献上野菜的故事。
全诗四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前八句写隐士向王公献野菜,中间插入一段对话。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即隐士询问客人姓名,可能是“孤竹子”。全诗以对话形式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部分写隐士采薇作菜献给王公。采薇是古代一种野菜,其色微紫,有苦味。这里用以比喻隐者之身。“纫兰”,指采摘兰花,用作筐篚,用以装东西。这里用以比喻隐者之心,即心地纯净,不染世俗杂念。“荐王公”三句写隐士把野菜作为礼品献给王公,希望王公能像水草一样地清白、纯洁、不沾污。“谓可蘋藻比”三句写王公因为牙痛而谢绝了这种献礼。王公是隐士所尊敬的对象,所以隐士对王公牙痛感到遗憾,甚至怀疑这是王公故意拒绝自己的献礼。
第二部分写隐士询问客人姓名,可能是“孤竹子”。这段对话是全诗的重点。“王公龋齿谢”三句写王公因牙痛而辞谢。“问客姓与名”三句写隐土询问客人姓什么名什么,可能是孤竹子。“或”字在这里表示可能的意思。孤竹国,在今河北省邢台地区一带。孤竹子,传说为尧帝时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孤竹君之母,去之侯陵,生伯夷,叔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八句写隐士献野菜给王公,并插入一段对话。最后两句写隐士询问客人姓名,可能是孤竹子。全诗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