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萍梗厌漂流,惭寄浔阳江上头。
胜景长年关梦寐,轻裘何日返林丘。
扶摇莫作扶摇计,朴樕应容朴樕投。
徙倚高楼情不极,恰如王粲在荆州。

以下是这首诗《次韵李端叔》的逐句翻译,其中包含了注释和赏析:

  • 诗句解读
  1. “此身萍梗厌漂流”: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不满。”此身” 指自己,”萍梗” 比喻像浮萍和木梗一样四处飘荡。”厌漂流” 表示厌恶这种无根无据的状态。
  2. “惭寄浔阳江上头”:惭愧之情溢于言表。浔阳江是长江中游一段,位于江西省中部,此处借指故乡。
  3. “胜景长年关梦寐”:形容美景令人陶醉,常使人沉醉于其中。”长年” 可能指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感或景象之中。
  4. “轻裘何日返林丘”: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生活向往的情感。”轻裘” 指轻盈的皮毛衣服,象征轻松自在;”林丘” 则是指山林之地,意味着向往自然与简朴的生活。
  5. “扶摇莫作扶摇计”:意谓不要追求高耸直上的飞翔(比喻仕途或理想)。”扶摇” 常用来形容迅速上升或直上云霄,这里用比喻表达不应有过高的追求。
  6. “朴樕应容朴樕投”:借用自然现象来比喻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朴樕” 指的是未经雕琢的木头,”投” 表示顺其自然。
  7. “徙倚高楼情不极”:描述了在高楼中徘徊的情景和无法满足的情感。”徙倚” 意为站立或徘徊;”高楼” 通常代表高处,这里象征着某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8. “恰如王粲在荆州”:以历史人物王粲自喻,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王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曾因才华出众而被征召入京,但后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最后客居荆州,这里的”荆州”也暗指诗人自己的境遇。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意象使用,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比喻也增加了其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宋代诗歌中一个不可多得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