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把酒对重阳,檐外秋声叶半黄。
落帽想当追故事,披襟仍喜得新凉。
自怜僻处真匏系,只羡清吟属雁行。
闻说家楹增壮丽,落成应许到华堂。
【注释】
遥知把酒对重阳:遥,遥远。把酒,指举杯饮酒。对,面对。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赏菊饮酒的习俗。
檐外秋声叶半黄:檐外,屋檐外。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叶半黄,指树叶一半已经变黄了。
落帽想当追故事:落帽,指落下来的帽儿。想当,指想仿效。追故事,指追随古人的故事。
披襟仍喜得新凉:披襟,指敞开衣襟。仍,仍然。喜,喜欢。得新凉,指得到新的凉爽。
自怜僻处真匏系:自怜,指自己感到可怜悯。僻处,指偏僻的地方。真匏系,指像匏瓜一样被捆绑着。
只羡清吟属雁行:只,只是。羡,羡慕。清吟,指清新雅致的吟咏。属雁行,指像大雁一样排列整齐。
闻说家楹增壮丽,落成应许到华堂:闻说,听到别人说。楹,指房屋前面的柱子。增壮丽,指增添壮丽的气势。落成,指建成。应许,指应该允许。华堂,指华丽宽敞的房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宋履中的《次韵重九》诗的和诗。诗人在和诗中,首先以景起兴,点明重阳佳节,然后直抒胸臆,表达了与友人欢聚共度佳节的喜悦之情。
“遥知把酒对重阳”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了时间——重阳佳节,地点——檐下。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一个基调,那就是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作者与友人相聚在一起,举杯畅饮,共庆佳节,抒发自己的情怀。
接着两句“檐外秋声叶半黄”,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天高风凉的景象,同时衬托出重阳佳节的特点。这里的“秋声叶半黄”既写出了时令特点,也为后面的“落帽”作了铺垫。
第三句“落帽想当追故事”,诗人以诙谐的口吻表达出了自己在聚会上的表现:“落帽”是古代文人雅集时的一种习惯,即在宴会上不拘小节,随意行动,帽子落地后也不捡起来戴回去。在这里,“想当”是借用典故,意欲效仿古人的雅量和风度,而实际上却落了个帽子落地的尴尬场面。这种自嘲式的幽默和风趣,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和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披襟仍喜得新凉”,则是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聚会时的愉快心情。这里,“披襟”是指敞开衣襟,表示心情舒畅;“仍喜”则表明这种舒畅的心情是在得到了新的凉意之后才更加明显和持久的(“新凉”指的是新近获得的凉意)。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作者在聚会时的愉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抓住机会来享受生活的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抒发了自己在聚会上的感慨。他先感叹自己身处偏僻之地,就像匏瓜那样被捆绑着一样(用比喻手法),然后他又羡慕那些清幽雅致、如同大雁一般排列整齐的吟咏者(“仍羡”),最后他还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继续举办下去,让自己有机会也能参加其中(“闻说家楹增壮丽,落成应许到华堂”。)
整首诗语言流畅、风格明快,通过对聚会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对个人感受的真切抒发,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