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亲逢圣,三槐位忝公。
周行簉鹓鹭,渭水愧罴熊。
致主曾无术,康时岂有功。
台文形雅咏,褒假过优隆。

【注释】

千载:千年。圣:皇帝。位忝公:地位高而愧为公。周行:泛指朝廷。簉鹓(yuān yuān)鹭:鹓和鹭,都是古代的鸟名,比喻贤能的人聚集在朝堂之上。康时:使国家安定繁荣的时代。台文:帝王的文告、诏令。褒假:称赞褒表之意。

【译文】

千年来有幸遇上英明的皇帝,三槐树位置上我愧为三公。

周朝时期贤臣聚集朝堂,渭水边我羞愧于熊罴之辈。

献策进言无济于事,安邦定国哪有功?

陛下的诏书如同高雅的诗歌,对臣下褒奖过分隆厚。

【赏析】

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王安石因变法得罪了神宗,被贬为江宁知府。神宗召其回京,他以生病为由,坚辞不赴。神宗说:“你病得厉害吗?我让你做太子太保。”于是,他在谢表里称病推托,同时写诗给神宗表示感激之情。

首联点“圣”。圣是皇帝的代称,这里指神宗。“亲逢”即有幸遇见的意思。“圣”与“圣”相对,用字极为精当。

颔联是写自己有愧于“公”。这是说,自己虽位居三公高位,但心中并不满足,觉得对不起“三公”(周文王、周公旦、张良),也对不起天下人。这两句中,“忝”是谦词,“位忝”就是自谦地位不够高贵。“曾无术”,是说他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康时”,指太平盛世。“岂有功”,意思是说没有功劳。此二句是说自己虽有大才而不遇,没有机会为国家作出贡献,所以感到惭愧。

颈联写自己没有能力帮助皇上治理好国家。“致主”,是说辅佐君王,“曾无术”就是辅佐不了的意思。这两句诗反映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苦闷和彷徨,也表明了他政治上主张改革的一贯态度。

尾联写自己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加以褒奖。“台文”,是说皇帝的诏书、文书。“形雅咏”,即写得高雅优美。“褒假”,是说受到皇帝的赏赐或褒奖。“过优隆”,意思是说超过了平常的待遇和荣誉。这两句是说自己能得到这样的赏识和褒奖,实在是荣幸之至。

王安石写这首诗是在被神宗召回后,他一方面感激神宗对自己恩宠有加,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辅助朝廷,为此而自感愧疚、彷徨不安,因此写就了这首七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