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得神鱼金作鳞,废台百尺漫嶙峋。
丝纶不入非熊梦,当日何人老渭滨。
【注释】
钓台:指姜太公钓鱼的台,在渭水之滨。神鱼:传说中的龙种,能吞象。金鳞:用金做成鳞状的装饰物。废台:指被毁的姜太公钓鱼的台。漫嶙峋:高峻、奇形怪状。丝纶:钓线,比喻贤才。非熊梦:不是熊梦(传说中姜太公曾梦见一位长着熊皮的老人)。何人:谁。老渭滨:在渭水边隐居。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怀念故国而写的。开头两句,诗人追忆了姜尚(太公望)的丰功伟绩,并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钓得神鱼金作鳞”,说姜太公在渭水钓鱼时钓到了一条有金鳞的神鱼,这当然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杜撰的神话。姜太公是位大智大谋之人,所以人们相信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废台百尺漫嶙峋”,说那已废置不用的姜太公钓鱼台,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周围群山环绕,显得十分险要,十分高大。这是实写,也是诗人想象姜太公当年钓鱼时的雄姿英发和威仪。
三四句承上启下,由回忆姜太公的丰功伟绩而引出对现实社会的感慨。“丝纶不入非熊梦”,说自己虽然想效仿姜太公那样辅佐明主,施展抱负,但像那神鱼一样的良臣却很难再出现了。“当日何人老渭滨”,诗人感叹道:如今世上还有谁能够像姜太公那样,辅佐明君治理国家呢?“老渭滨”是借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的典故,意谓姜太公年事已高,不再出来做官,而是选择在渭水边过着闲居生活。
结尾两句诗人以姜太公自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当日何人老渭滨”,既是对姜太公的赞美,也是诗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钓台”,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但诗人却把它当作自己的归宿;“神鱼”,本是天上的神仙之物,却被诗人当成了自己的化身。这种超越时空的联想,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