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只数尺,炯炯涵晴空。
寄目谁与论,翠荇牵春风。

【注释】

过: 经过。静林寺: 在江西庐山,晋慧远法师在此结庐。琳老韵: 指王琳的诗韵。四绝句: 绝句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

【译文】

溪水只有几尺宽,澄碧的溪水映照着晴空。谁又能和我说一说呢?溪水中长出的是翠绿色的荇菜,随风摇曳,仿佛是在春风中舞动。

【赏析】

《过静林寺》一诗,是王勃游览庐山时所作的一首即景小诗。全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寒溪”二句,以白描之笔写景。“寒溪”二字,既点出了季节,也写出了溪水的冷冽,为后文“炯炯涵晴空”作铺垫。“炯炯”,形容日光明亮的样子;“涵”,是包容的意思;“晴空”,指晴朗的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溪水虽窄,却能包容着明媚的阳光;那澄澈的溪水,倒映着晴朗的天空;溪流两岸的山崖,因水色而显得苍翠欲滴。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明丽的山水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寄目”二句,由实转虚,写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联想与想象。“寄目”意为寄托目光,这里指的是诗人的目光所及之处。“翠荇”,指长在水中的草茎,多生长在池塘之中,此处借指荇菜。“翠荇牵春风”。这两句意思是:溪中的荇菜随着春天的风摇曳生姿,似乎在向诗人诉说着什么。

“谁与论?”诗人在欣赏美景之余,不禁产生了感慨。他想到了那些曾经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高洁之士,他们或许正像自己一样,在这里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谁与论”并非真的要与别人进行辩论,而是指心中的无限遐想。

“翠荇牵春风”一句,既是对前两句景物描写的进一步升华,又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化。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体现了王勃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追求——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无限的意境。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