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璧衣冠十六传,更无一士死君前。
自惭重赵非九鼎,犹幸延韩更数年。
孟博囊头真自爱,杲卿钩舌要谁怜。
人间信有纲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八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文学家与民族英雄。他以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的身份步入政治舞台,但未被重用。开庆初年元兵攻宋时,文天祥上书请斩宦官董宋臣,为抗击外敌出谋划策,但未获采纳。在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后,他改知赣州,并率义兵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因与左相陈宜中意见不合而脱逃回朝。端宗即位后,文天祥再度拜相并坚持抗元,收复州县多处。

诗的开头“珙璧衣冠十六传,更无一士死君前”表明文天祥对历史传统的反思。他提到自汉朝以来的文物传承,但并未见有忠臣如岳飞、文天祥等为国捐躯,这使他深感痛心。同时表达了自己虽有忠诚之心,却无力回天之叹。

“自惭重赵非九鼎,犹幸延韩更数年”反映了文天祥对历史上忠臣如赵盾(重赵),廉颇(非九鼎)等人的感慨。尽管未能亲自为国家效力,但仍庆幸能有机会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接下来“孟博囊头真自爱,杲卿钩舌要谁怜”通过对比古代两位贤者孟博与果卿的故事,强调了他们虽身处逆境仍坚守道德品质的精神,以此反观自我,表达对自身行为的自省。

“人间信有纲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则寄托了文天祥希望社会能够坚守道义和纲常的信念。他认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应该像西山上的月一样明亮地照耀着世人。

这首诗不仅是文天祥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深深的关怀与期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展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高尚品格与伟大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