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啼血送残春,漂泊风沙万里身。
汉末固应多死士,周馀乃止一遗民。
乍看须少疑非我,只要心存尚是人。
坐拥牢愁书眼倦,土床伸脚任吾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以及作者情感态度判断能力。作答时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江南啼血送残春:江南地区在春天的时候,常常有杜鹃鸟悲鸣哀啼,声声凄切;而当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到来的时候,杜鹃便不再啼叫了。这里“江南啼血”比喻春天将要逝去的情景。“送残春”是说春天即将过去,“残”字写出春天将尽,暮色降临,万物萧瑟的景象,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漂泊风沙万里身:漂泊,飘泊。“风沙”指战乱。“万里身”,形容自己四处流浪,漂泊不定的状态。

汉末固应多死士,周馀乃止一遗民:汉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雄割据,战乱频发,人们生活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生存而奋斗,不惜以身许国。这里的“死士”是指那些为理想和信念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志士,他们为了国家能够生存而奋斗;而“遗民”则是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生活困苦。这里的“固”表示一定,强调“汉末固应多死士”,表明在乱世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志士仁人愿意为了国家的生存而奋不顾身地战斗。然而,到了周朝末期,虽然也有一些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存亡而奋斗,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隐逸的生活。这里的“余乃止一遗民”,指的是那些隐居山林的志士仁人,他们选择远离战乱,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在这里,诗人用“固应”“乃止”来强调不同时期志士仁人的不同选择和行为。

乍看须少疑非我:乍一看似乎没有多少,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他(她)并不是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在面对他人时,往往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或者外貌等外在因素而产生怀疑。然而事实上,经过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对方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这种自我怀疑的情绪往往源于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我的不自信。

只要心存尚是人:只要内心存有善意和真诚,就仍然是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这里的“心存”指的是内心存有善意和真诚;而“尚是人”则表示即使内心存有善意和真诚,也仍然是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赞美和肯定,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失望和无奈。

坐拥牢愁书眼倦,土床伸脚任吾真:坐在书桌旁,面对着满桌的书信和文件,心情沉重,无法集中精力读书写字,只好把脚伸到床上休息。这里的“坐拥牢愁”形容自己的心境沉重,无法摆脱困境。“土床伸脚任吾真”则表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自由。

赏析:“自述二首”是组诗,共二首,分别记叙了作者两次因避乱而隐居的经历。这组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当时作者已由长安南迁至江西吉州。在这组诗里,诗人一方面叙述了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前一首写自己初到吉州时的心情。诗人在初到吉州时,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秩序不稳定,加上自己又失去了官职和俸禄,所以感到孤独、苦闷。他寄希望于隐居以求自保。后一首写自己定居吉州后的生活。诗人虽然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但仍然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创伤。他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关注着民生疾苦。尽管他已经习惯了隐居的生活,但对于社会的变迁却仍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态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以及人们在面对创伤时的不同反应。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善良的赞美和肯定,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