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虏何时正典刑,久闻诸将拥彊兵。
中原未雪十年耻,圣主自劳千里征。
楚国群臣谁恸哭,杜陵野客自吞声。
君恩压顶丘山重,命掷鸿毛未是轻。

逆虏何时正典刑,久闻诸将拥彊兵。
中原未雪十年耻,圣主自劳千里征。
楚国群臣谁恸哭,杜陵野客自吞声。
君恩压顶丘山重,命掷鸿毛未是轻。

注释:

  1. "逆虏":指敌人或敌人的军队。
  2. "正典刑":给予应有的惩罚。
  3. "久闻":长期听说。
  4. "彊兵":强大的兵力。
  5. "中原":古代中国土地的中心地区。
  6. "未雪":未能洗除。
  7. "十年耻":指的是过去的耻辱。
  8. "圣主":贤明的君主。
  9. "自劳":亲自劳累。
  10. "千里征":远行的出征。
  11. "楚国":古代国名,这里可能代指国家或人民。
  12. "恸哭":极其悲伤地哭泣。
  13. "杜陵":地名,这里可能代指某个地方或人。
  14. "野客":乡村的普通百姓或游子。
  15. "君恩":君主的恩惠或恩典。
  16. "压顶":比喻恩德厚重如山。
  17. "丘山":形容恩德深厚。
  18. "命掷":命令下达。
  19. "鸿毛":比喻轻微。
  20. "未是轻":并不轻贱。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十朋的《读亲征诏书二首》之一,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句“逆虏何时正典刑”,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和目标,即要平定敌人,为他们讨回公道。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愿望。

接下来的句子“久闻诸将拥彊兵”,则转入了具体的战争场面,描述了将领们手握强大力量的情况。这种描述增强了诗歌的紧张感和紧迫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将士们的英勇和无奈。

第三句“中原未雪十年耻”,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原因,那就是长期的耻辱需要被洗刷。这句诗既回顾了过去的苦难,也表明了诗人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两句“楚臣谁恸哭,杜野客自吞声”,则转向了普通人的反应。通过对比“楚臣”和“杜野客”的情感,诗人强调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体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社会的影响,让人深思。

整首诗以宏大的战争背景为起点,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战争中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矛盾。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