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迹磻溪七十馀,钓滩清浅鬓萧疏。
满怀韬略为香饵,只钓文王不钓鱼。
【注释】
太公:姜子牙。隐迹:隐居。磻溪:指渭水之南的磻(pán)石,即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的华阴县。七十馀:指年高。钓滩清浅鬓萧疏:指在磻溪隐居,垂钓于渭水边,年纪虽老,但头发却稀疏了。满怀韬略:心中充满治国安邦的计谋。为香饵:用美饵引诱人。只钓文王:只钓到周文王。不钓鱼:不钓到其他的人。
赏析:
这首七绝写隐者的高尚品格和淡漠名利的思想。全诗以赞美隐者为主调,表现了他“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
一、二句说姜太公当年隐居磻溪时,已年过花甲,白发稀疏,但仍专心致志地等待时机。三、四句说他满腹经纶,有治国安邦之才能,只是没有遇到明主,所以只能耐心等待。五、六句写隐者的行为,他并不去钓取金钱,而是把钓钩做成香饵,吸引那些有才德的人来上钩。最后两句写姜太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找到了周文王,并得到了重用。这两句诗赞扬了姜太公的远见卓识和高尚品格。
诗中运用典故,将姜太公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写的,而这首诗却是赞颂姜太公的高尚品德。如果这首诗是李白所作,那么它与《出师表》在内容上就没有什么共同点了。因此,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它当作一首咏史怀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