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枕青山户傍溪,青山流水助悽悽。
双亲既远神何在,对此追思独怨啼。
【注释】
先人:先代之人,指祖先。东山墓亭: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光的墓,故址在今浙江淳熙县西南。三绝:指《咏怀》三首中的第三首:“登台望秋海,作书动神龙。须臾时景改,此意一何穷。”这首诗是借题抒写对先人的追忆。门枕青山,户傍溪水,青山流水,景色清丽,令人凄怆。“双亲既远神何在”,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独怨啼”则是他内心感情的一种表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念先人的悼亡诗。全诗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开头两句写景,点明题旨。青山绿水、流水潺潺,构成一个清幽秀丽的自然境界。“青山流水”是诗人所熟悉的,“门枕青山”“户傍溪水”,则又使诗人置身于这幽美的山水之中。然而“双亲既远”,而“神何在”。面对如此美好的环境,诗人却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和孤独。
第三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因“双亲既远”而产生的悲愁。这种感情不是一时冲动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那就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人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了“双亲既远神何在”的感慨。
结末两句是诗人的感情升华,由悲转愤,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诗人看到自己亲人死后,只留下一片凄凉景象,连鸟兽也不愿在此栖息,而诗人只有独自对着坟墓哭泣,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
全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情映哀景,把对先人深深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借题抒写对先人的追忆。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青山流水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沉郁悲凉、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