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呼东家,陈蔡不火食。
当时虽高第,往往亦愠色。
孰知梦奠后,庙祀亘无极。
嵬然衮冕尊,王侯面俱北。
武成祭上戊,龙弃配社稷。
隆杀良不同,论功岂如德。
去载游上庠,观礼杏坛侧。
备乐阅九奏,银袍烂千亿。
兹焉客莲幕,滥与俎豆职。
登阶瞻睿容,炳睟若亲识。
壮哉芹藻宫,不减鲁侯国。
归赓泮水颂,才劣惭史克。
这首诗是一首献给莫子齐教授的诗,描绘了诗人在上丁释奠时的场景。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诗人以“鲁人呼东家,陈蔡不火食。”开始了他的诗句,这是在描述古代的教育制度。鲁人在祭祀时会呼唤陈蔡的人,而陈蔡则不需要火食。这反映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平等和包容,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制度的赞美。
“当时虽高第,往往亦愠色。”描述了当时的科举考试中,虽然有些人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他们的脸上却常常露出不满和愤怒的表情。这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和应试者的心理压力。
“孰知梦奠后,庙祀亘无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祭祀结束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庙宇中的祭祀活动是无穷无尽的。这表达了诗人对祭祀活动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敬意。
“嵬然衮冕尊,王侯面俱北。”描绘了祭祀时的庄严场景,王侯们身着华贵的服饰,面朝北方,以示尊敬。这反映了古代皇帝对教育的尊重和重视。
“武成祭上戊,龙弃配社稷。”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祭祀中,龙被丢弃在地上,象征着祭祀的不彻底或失败。这表达了诗人对教育失败的担忧和忧虑。
“隆杀良不同,论功岂如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有些人可能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但他们的品德是否值得尊敬却是一个未知数。这反映了诗人对品德的重视。
“去载游上庠,观礼杏坛侧。”描述了诗人在上一年参观学宫的经历。这里,“上庠”是指太学,“杏坛”则是孔子讲学的地点。这代表了诗人对教育的热爱和敬仰。
“备乐阅九奏,银袍烂千亿。”描述了祭祀时的热闹场景,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观看着祭祀表演。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足。
“兹焉客莲幕,滥与俎豆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作为客人参加了这次祭祀活动,并承担了祭祀的职责。这表达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描写、对祭祀活动的描绘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和贡献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仰。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古代教育的困境和挑战,呼吁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