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元来访颍川公,桑下清谈有素风。
不扣洪钟安识响,更闻妙句岂宜蒙。
如君晚节犹堪奋,期我高名莫大穹。
此别应难问消息,寄书无惜到山中。
【注释】
颍川公:指曾英发。颖川,古地名,这里代曾英发。洪钟:大钟,比喻高深的学识或道德。安识响:怎么能懂得它的声响。妙句:美妙的诗句。堪奋:值得奋起。期我:期望我。高名:高尚的名声。莫大穹:没有比天更大的地方。此别应难问消息:这次分别以后,很难知道彼此的消息。山中:指隐居之处。
【译文】
曾士元来访拜访颍川公(即曾英发),在桑树下清谈有素风。
怎么不懂得大钟的响声呢?再听那美妙的诗句难道是不应该蒙受吗?
你像这晚节仍能奋发有为,期待着我的高尚名声不能埋没于苍穹之下!
这次分手以后,很难知道彼此的消息,寄信回去不要吝惜到山中去探望。
【赏析】
《次韵送别曾英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好友曾几所写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曾英发的敬仰之情,又流露出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与憧憬。
首句写曾英发来访颍川公的情景。颍川,古地名,这里泛指朋友的住所。“士元”是对曾英发的尊称。“访”字表明了这次见面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安排。“桑下清谈”四字,描绘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兴趣爱好。这里的“清谈”不仅指的是学问上的交流,更是指心灵上的对话,体现了苏轼对朋友间平等、坦诚的交流方式的追求。
颔联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对“洪钟”这一比喻,表达了对曾英发才华的认识和尊重。然而,这种认识并不仅限于对其才华的认可,更多地体现在对其品德的赞赏。在这里,“安识响”意味着即使自己不懂,也能感受到其才华的非凡;而“岂宜蒙”则强调了这种才华不应被世人所忽视,应当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这既体现了苏轼对朋友才学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颈联进一步升华了对曾英发的评价与祝福。“如君晚节犹堪奋”赞美了曾英发即使在年老之时仍然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活力;而“期我高名莫大穹”则是对苏轼个人的期望与祝福,希望他能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如同天空一般辽阔无垠。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曾英发人品的敬佩,也寄托了苏轼对自己未来事业的期许与信心。
尾联则转向了对未来相见的期待与祝福。“此别”表明了即将到来的离别,“应难问消息”则是对此次分别后难以得知彼此消息的无奈与惆怅。然而,即便如此,诗人还是寄予厚望:“寄书无惜到山中”,表达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愿意与友人保持联系,哪怕是在偏远的山村之中。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也展示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牵挂。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相互欣赏之情。无论是对曾英发才学的赞美、对其人品的敬佩,还是对其未来事业的期许与祝福,都体现了苏轼对朋友的真诚与深情。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