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寒痴冻不苏,六花争巧出枯株。
天将平地开银阙,人似清冰在玉壶。
未见啮毡持汉节,徒闻穿履待公车。
月边恐有瑶台路,拟欲凌空谒帝居。

【注释】

万木:指树木。寒痴:形容冬日树木的枝条光秃。苏:苏醒,萌发。六花:即雪花,六朵。六花争巧:形容雪花争奇斗艳。枯株:指枯死的树木,比喻没有生机。天将平地开银阙:意思是天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银色宫殿的门,形容雪景壮观。人似清冰在玉壶:意思是人们就像清澈的冰块一样,在玉石制成的壶里。玉壶,用来形容冬天寒冷的气候。啮毡:指牧羊犬吃草。汉代匈奴风俗,有持节牧羊者,因严寒而食草,称为“啮毡”。汉节:汉代的符节,象征汉朝的权威。公车:古代官员乘坐的车子,这里指代朝廷。月边恐有瑶台路,拟欲凌空谒帝居:意思是在月亮边上恐怕有一条通向神仙居住的地方——瑶台的路,我打算飞上天空去拜见他们。瑶台:神话传说中仙山名,这里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凌空:形容直上高空。谒帝居:表示向神仙请教。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写瑞雪兆丰年,表达了诗人对新岁的美好期盼。全诗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构思别致,是咏雪诗中的佳作。

第一句:“万木寒痴冻不苏”,万木:指树木、林木。寒痴:形容冬日树木的枝条光秃。冻不苏:光秃的枝条好像没有知觉的样子。这句诗以万木为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纷飞后的景象。“痴”,是呆滞的意思。“冻不苏”就是光秃的枝条好像没有知觉的样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大雪纷飞之后,树上光秃秃的树枝好像都失去了知觉一样,毫无反应。“冻”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大雪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万物都失去了生机。第二句:“六花争巧出枯株”,六花:即雪花,六朵。“六花争巧”是形容雪花的形状和色彩都很美丽,好像在争夺着在枯死树木上绽放的机会。“争巧”是形容词词尾,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雪花好像在争抢着要在枯死树木上绽放的机会。“枯株”是指枯死的树木,也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树木。这里的“出”字,可以理解为“绽放”、“开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生长出来”的意思。第三句:“天将平地开银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空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银色宫殿的大门,形容下雪后的景色非常壮观。“平地”指的是地面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山川、河流、房屋等等。“银阙”则是用来形容天空的颜色和形状,给人一种非常明亮、洁白的感觉。第四句:“人似清冰在玉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就像清澈的冰块一样,在玉石制成的壶里。“玉壶”是用来形容冬天寒冷的气候。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们比作了冰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着厚重的衣服,行走在雪地里的情景。第五句:“未见啮毡持汉节”意思是说,我还看到有人手持汉节(一种古代的旗帜)在雪地里行走。“啮毡”是形容人拿着东西吃的意思,“汉节”是指汉代的旗帜,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志向和追求。第六句:“徒闻穿履待公车”意思是说,我只能听到人们在穿行的路上谈论着如何前往京城的事情。“穿履”是指穿鞋走路的意思,“公车”是指官员乘坐的车子,也可以用来比喻朝廷或官府。最后两句:第七句:“月边恐有瑶台路”,第八句:“拟欲凌空谒帝居”意思是说,在月亮边上恐怕有一条通向神仙居住的地方——瑶台的路,我打算飞上天空去拜见他们。“月边”指的是月亮所在的方向,“瑶台”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名,也可以用来比喻神仙居住的地方。第九句:“凌空”,是形容直上高空的意思。第十句:“谒帝居”,是指向神仙请教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月亮边上恐怕有一条通向神仙居住的地方——瑶台的路,我打算飞上天空去拜见他们。整首诗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诗人对新岁的美好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