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头乌帽翠云裘,三百年来无此流。
馀论更容平子否,犹胜湛辈岘山游。

衡岳铨德观作

三百年间未见此景,王庭珪咏衡州之绝美

峰头乌帽翠云裘,三百年来无此流。

余论更容平子否,犹胜湛辈岘山游。

注释与赏析:

  1. 峰头乌帽翠云裘(峰头):描绘山峰的雄伟壮观,如同一个穿着翠绿色云袍的老者。
  2. 三百年来无此流:表示这一景象在数百年中未曾出现,具有稀有性和独特性。
  3. 余论更容平子否(余论):提出自己的评论或看法,认为此景色非同寻常。
  4. 犹胜湛辈岘山游(犹胜湛辈):比较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对衡州景观的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
  5. 衡岳铨德观作:这是题目,可能是作者在衡岳铨德观所作的诗篇。衡岳是中国古代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因其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铨”(jun)是古代官职的名称,这里可能指的是衡岳作为官员选拔和品德衡量的象征之地。“观”在这里指的是观察或欣赏的地方,即观景台或观景亭。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衡岳观景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人评价的高度认同。

译文与解读:

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顶端,头戴乌帽、身披翠绿云裘,我不禁感叹:这三百年来未有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尽管我的想法或许不能与古代文人平子相比,但我仍能发现比他们更加令人向往的美景。相比之下,那些只是游览岘山的人,他们的见识显然要浅薄得多。

赏析:
这首《衡岳铨德观作》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衡岳的独特景观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之美的深深赞叹。同时,通过对比平子和其他文人的观点,进一步凸显出自己对于衡岳美景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审美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