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狂喜文章,顶戴千佛名。
年大意转拙,肠饥犹舌耕。
笔扛百斛鼎,诗当五言城。
傥无封侯骨,止是识字氓。
长安公卿中,阅人如践更。
扁舟苟能办,自足了一生。

【注释】

介甫:指欧阳修,字永叔。少狂喜文章 —— 年少时喜爱写文章。

年大意转拙 —— 随着年岁增长,志气变钝,才能减退。意:意志、志向。

肠饥犹舌耕 —— 比喻读书刻苦,像农民耕作一样。

笔扛百斛鼎 —— 形容文笔雄健,能扛起百斛重的鼎。扛:举。

诗当五言城 —— 指诗歌创作要像《诗经》那样有五言诗的体裁。当:适宜。

傥(tǎng)无封侯骨 —— 倘没有封侯的骨头。傥:如果。

止是识字氓 —— 只懂得文字而已。

长安公卿中 —— 在长安(今西安)的官僚贵族中。

阅人如践更 —— 像官吏更换门徒一样,来来去去地阅读各种人。践更:古代一种刑罚,轮流到官府服役,以代替刑徒。

扁舟苟能办 —— 只要能够驾着小舟到处游历就行。苟:即使。

自足了一生 —— 自己感到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自嘲之诗。作者早年曾自负才高,欲以文章名世,后知世事艰难,遂感叹自己的才力不足以成就大业,而只能安于一己之见,与世无争,过着隐逸的生活。全诗语言平易浅显,明白如话。

首联“和介甫少狂喜文章”,点明诗人早年对文学创作的狂热追求。“少狂”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也透露了他后来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失落之情。“顶戴千佛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当年热衷于佛教文化的情境。“顶戴”二字,不仅体现了他对佛学的虔诚信仰,也反映了他希望通过修行获得解脱的愿望。

颔联“年大意转拙,肠饥犹舌耕”,则揭示了诗人因年岁渐长而导致心境变得日益狭隘的事实。“肠饥犹舌耕”,比喻了作者为了读书而不断努力的精神风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志向和才华却逐渐消磨殆尽,这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颈联“笔扛百斛鼎,诗当五言城”,则展现了诗人笔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笔扛百斛鼎”意味着他的文采飞扬,足以支撑起一座百尺高的巨鼎;“诗当五言城”则表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功底和广泛的涵盖性。然而,尽管他拥有如此卓越的才华,却依然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和赞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尚不够成熟。

尾联“傥无封侯骨,止是识字氓”,“傥无封侯骨”,意味着如果没有那种封侯拜相的雄心壮志,那么他就只能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了。这里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又流露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止是识字氓”,则直接指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既自嘲又讽刺。

这首诗虽然只是诗人自谦之作,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同时,它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