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衣玉斧下青冥,端为斯文主夏盟。
师道更全双璧白,讲堂初奏六茎清。
秦灰不烬诗书种,孔壁犹铿丝竹声。
惟有渔翁只自叹,谈经敢望汉鸿生。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绣衣玉斧下青冥,端为斯文主夏盟。
  • “绣衣玉斧”可能指的是某种装饰或象征性的物品,可能是官员的服饰或者权力的象征。这里的“下青冥”可能意味着某种高远或神圣的地位或使命。
  • “端为斯文主夏盟”中的“斯文”一般指文化或学问,这里可能是指主持或领导夏季的文化活动或学术会议。
  1. 师道更全双璧白,讲堂初奏六茎清。
  • “师道”通常指的是教师的职责和道德规范。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一个完美的教育体系。
  • “双璧”在古代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可能是指两个优秀的人或事物。
  • “六茎清”可能指的是音乐或诗歌中的某些要素,如音调、节奏等,这里用来比喻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
  1. 秦灰不烬诗书种,孔壁犹铿丝竹声。
  • “秦灰不烬”可能指的是秦朝的文化遗产或遗留下来的艺术形式。
  • “孔壁”指的是孔子的墙壁,是儒家经典的存放地。
  • “犹铿丝竹声”中的“铿”(kēng)是一种形容声音洪亮、清晰的声音,而“丝竹”指的是古代乐器,如筝、瑟等。
  1. 惟有渔翁只自叹,谈经敢望汉鸿生。
  • “惟有渔翁只自叹”中的“渔翁”可能是指一位普通的渔民,或者是以捕鱼为生的普通人。
  • “自叹”可能是指这位渔翁自己感叹自己的境遇或命运,表达了一种无奈或哀怨的情感。
  • “谈经敢望汉鸿生”中的“汉鸿生”可能是指汉代的学者、文人,也可能是对那位渔民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像汉代那样有学问的人。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学术集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学者们的风采和他们对于知识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诗中的“师道”、“双璧”、“六茎清”等词语都富有深意,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首诗充满了对知识和文化的赞美以及对古代学者的敬意。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学者们的风采和他们对于知识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