觌面祇谈道,知音不和诗。
盈樽清竹叶,围坐古梅枝。
煮茗云生鼎,抄糜雪满匙。
张山山木落,何日又追随。

注释

1 赠茅也休:这首诗的标题,意指赠送给茅草的也是无用之举。

  1. 觌面祇谈道:面对面地谈论道理。
  2. 知音不和诗:理解诗意的人不会欣赏诗歌。
  3. 盈樽清竹叶:满杯清酒,竹叶飘香。
  4. 围坐古梅枝:围坐在古梅树下。
  5. 煮茗云生鼎:煮茶时云雾升腾,如同在鼎中生成。
  6. 抄糜雪满匙:形容食物丰盛到用勺子舀都装不满的程度。
  7. 张山山木落:形容山间树木凋零的景象。
  8. 何日又追随: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追随?

译文

当面只是讨论道理,真正的知己不会欣赏诗歌。清酒满杯,竹叶飘香,我们围坐在古梅树下。煮茶时,云雾升腾,好似天地间云彩都在沸腾。食物丰盛至极,以至于一勺勺都盛不满。看着远处山峦间的树木凋零,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不知何日又能再次相聚。

赏析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赠茅也休”这一标题,表达了诗人对某种行为的质疑和反思。诗中通过对“道”与“诗”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对于知识、智慧追求与实际运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

首句“觌面祇谈道”,即面对面只谈论道理,暗示了这种探讨可能缺乏实际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接下来的诗句“知音不和诗”,则是指出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往往不会去欣赏或创作诗歌,这反映出诗人对知音难寻的认识。

诗中的“盈樽清竹叶,围坐古梅枝”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竹叶的清香伴随着清酒,古梅树下的聚会充满了诗意和雅致。然而,“煮茗云生鼎,抄糜雪满匙”两句则展现了物质享受的丰足,但这种富足似乎并未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或快乐,反而增添了一种空虚感。

最后两句“张山山木落,何日又追随”更是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似乎在询问何时能够再次回到那种无忧无虑、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悟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