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罢怨声声,曾向江边问屈平。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
【注释】
①嘉熙戊戌: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季春一日:即初春的一天。画溪吟客:指诗人自己。王子信:诗人的朋友。亚愚诗禅:亚愚和尚的诗和禅宗。②屈平: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③沧浪:指江流,此处借指水。④渔父词:指诗人所作的七首《渔父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子信所作,作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春天。子信是诗人的朋友,也是佛教禅宗的信徒。子信曾作过一首诗,题名《渔父词》,并请王冕作序。王冕在序中说,子信“尝有句云:‘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诗就是写渔父的闲适生活。子信又请王冕作渔父词七首,王冕依其原韵,作了七首和作。此诗是其中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子信读罢《离骚》后的感叹。他读了屈原的《离骚》,不禁发出怨声,觉得那屈大夫在汨罗江边问着天,好像在诉说他的不幸遭遇,而他自己则似乎被放逐了一样。这里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将屈原与子信联系起来,表达了子信对屈大夫的同情之情和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
后两句写子信饮酒时的心情和态度。他清醒时像喝醉了一样,喝醉后又像刚醒过来一样。他对沧浪之水指手划脚,似乎要洗去身上的污秽,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洁身自好的态度。这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希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又难以割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屈大夫和渔父的情感。它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了诗意美。通过对屈大夫和渔父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总之,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