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扶。
百年唯有且,万事总无如。
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
独眠窗日午,往往梦华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此题考核选取作品中的意象或意境,评价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然后进行概括。本题中“昼寝”一句,写诗人午睡的情景。“井径”,指井边小路。“从芜漫”,意谓杂草蔓衍。“青藜”是草名。“亦倦扶”,也困乏了。“弃置蕉中鹿”,以蕉叶为床,把鹿放于其中,表示抛弃尘世。“驱除屋上乌”,用鸟被驱赶来喻指世俗之扰。“独眠窗日午”,诗人独自睡觉,时间已是中午。“往往梦华胥”,常常进入梦境之中。“华胥”,神话中的理想境界,即伏羲氏所理想的乐土。《列子·黄帝》说:“古者有方士,自称曰华胥,生而能行避风雷雨露之变。”所以,“华胥”是仙境的代名词。“日午”,指正午时分。“梦华胥”句,意为:常入梦境,梦见自己生活在华胥的理想境地。

【答案】

昼寝

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扶。

百年唯有且,万事总无如。

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

独眠窗日午,往往梦华胥。

译文:

白天睡觉时,在井边小路上,野草丛生;拿着一根长竹竿,去打水,觉得非常疲倦。

一生只有这短暂的日子,世上万事都比不上。

把鹿放在芭蕉叶里睡觉,把乌鸦赶走了。

独坐在窗前,太阳已经升到正中午了,我常常梦见自己生活在华胥理想的境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午睡的情景,诗的开头四句写诗人午睡的环境,接着四句写诗人午睡的状态。诗人在午睡之时,虽然身处野外,但并不感到孤独,相反却觉得十分宁静舒适。他躺在井边的草地上,手拿长竿打水,觉得十分疲惫,因此也就懒得再动。“百年唯有且”五句写诗人午睡的感受。诗人认为人生不过百年,而且万事都不如梦中的境界美妙。于是便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在芭蕉叶上安身入睡,让鸟儿飞走,不再受它的打扰。“独眠窗日午”六句写诗人午睡后的感想与梦境。诗人醒来之后,发现已经是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窗户上,于是诗人就坐在窗下沉思冥想,久久不能入睡。他经常做这样的梦:在华胥国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间的痛苦和烦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