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影侵云百尺斜,行人楼上忆天涯。
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
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
潘郎何用悲秋色,只此伤春发已华。

登西楼

楼影侵云百尺斜,行人楼上忆天涯。

注释翻译:

楼的影子侵入云端,有百尺高。行人在楼上回忆起遥远的故乡。

赏析:

此诗是一首登高望远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描绘了楼的影子侵入云端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高楼耸立的特点。次句写行者登高远望,思念着遥远的故乡。第三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多情而后悔的情感,因为登临高处而多了许多感伤。末句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看到美景后的心情变化,他感叹时光流逝,感慨春天已经过去。

一、诗句释义与鉴赏

  1. “楼影侵云百尺斜”:这句诗描绘了高楼的影子侵入云雾之中,形成一种斜斜的轮廓。这里的“百尺”形容高楼的高度极高,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
  2. “行人楼上忆天涯”:这句诗表达了行者在高楼之上回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忆天涯”暗示了行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3. “情多自悔登临数”: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因登高而产生的情感波动,他意识到自己因多情而感到后悔。这里的“登临数”可能是指多次登高的行为,而“情多”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目极应惊怅望赊”: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目光所及之处,引发了他的深深忧虑和不安。这里的“怅望赊”意味着诗人的视线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产生了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5. “一曲平芜连古树”:这句诗以平芜连古树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心境。平芜代表着广阔的土地,而古树则象征着历史的沧桑。这里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6. “半分残日带明霞”:这句诗以残阳和明霞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残阳代表着即将结束的时刻,而明霞则预示着新的开始。这样的对比使得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也引发了他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7. “潘郎何用悲秋色,只此伤春发已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景色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于春天的深深眷恋。潘郎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潘氏,她因为美丽而受到世人的赞美。然而在这里,潘郎却不需要为秋色的萧瑟而感到悲伤,反而应该珍惜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这里的“只此伤春发已华”意味着诗人在春天到来时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也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深深眷恋。

二、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

  1.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小字冬儿。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其在政治上属于新党,在新旧党争中反对旧党,主张推行新法。
  2. 《登西楼》这首诗创作于作者任江宁知府时,当时作者登上城楼,眺望远方的家乡,感慨万千。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

三、艺术手法与风格

  1.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描绘楼影、行人、夕阳等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中。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修辞手法: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楼影侵云百尺斜”中的“斜”字,不仅形容了楼的高度,还暗示了一种倾斜或不稳定的状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 抒情方式:诗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抒情方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 语言韵味: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诗歌的节奏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既庄重又亲切,既深沉又明快。

四、文化内涵与影响

  1. 地域特征: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的独特风貌。江南地区山水秀美,人文荟萃,是诗歌创作的沃土。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楼的景色,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秀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
  2.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突出。然而,作者却能够在这样一个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名家评论: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代诗人王士祯在《渔洋诗集》中提到:“此篇纯是空灵之笔,全无烟火气。”这表明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