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舒州七月十一日
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注释:
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舒州七月十一日:指宋代诗人苏轼在舒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和刘贡甫咏雨五首·其一》。
行看:走着看着。
方勇:非常勇猛。
淅沥:形容风雨的声音。
未生:还没有出现。
苍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火耕又见:又看到用火烧的耕地。
遗种:遗留下来的东西。
巫祝:古代巫师和祭祀者,这里代指祈祷降雨的人。
万端:千头万绪,多方面,多种方法。
何妨:有什么妨碍。
天赐雨工:天然的降雨工匠,比喻老天爷。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雨天的七绝,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各种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两句,描绘了雨前的宁静与期待。行看,表示行走着看着。野气来方勇,形容雨前的宁静与期待。卧听秋声落竟悭,描述了雨后秋声的稀少与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雨天的静谧与生机。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雨天的景色。淅沥未生罗豆水,形容雨水还未滋润大地,使农作物受损。苍茫空失皖公山,描述了雨后的荒凉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大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火耕又见无遗种,描述了农民们冒着大雨进行耕作的景象。肉食何妨有厚颜,嘲笑那些只知道享受而不顾农事的人们。这两句诗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的同情和支持。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赞美。巫祝万端曾不救,描述了人们在祈祷中却无法改变自然现象的现象。只疑天赐雨工闲,表示诗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人为干预。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雨天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