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
应嗟无地逃斤斧,岂愿争明爝火间。
【注释】
①“道旁”二句:大松树长在大路旁,被人们取去做明镜。
②龙甲虬髯:龙的鳞甲,虬的胡须。指松树的枝叶苍劲、挺拔的样子。不可攀:无法攀登的意思;也指松树高耸入云。
③亭亭万丈:形容高大。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
④无地逃斤斧:没有地方可以逃避砍伐。斤斧:古代用来砍削树木的工具。
⑤岂愿争明爝火间:岂愿意在微光闪烁的火光之间与它们争光明。爝火:小火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松为题,赞颂了松树的坚韧不拔。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松树的高大挺立,后两句写松树的不畏强权。
首句“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诗人开篇即点明主题,道旁的大松,被人取去做镜子。这里的“大松”指的是终南山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生长在山间的石缝中,树干粗壮,枝叶茂盛,遮天蔽日。它成为了山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这棵大树却因为其巨大的身躯和顽强的生命力而被人视为宝。人们用它来做镜子,因为它的反光效果非常好,可以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面容。同时,它也象征着人的坚毅和勇敢,正如同松树一样,无论风吹雨打,都能屹立不倒,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颔联“龙甲虬髯不可攀”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高大挺拔。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松树比作一条巨龙,它的鳞片像龙的甲壳一样坚硬,胡须像龙的须发一样浓密。这样的描述使得松树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有一条龙在山间飞舞。而“亭亭千丈荫南山”则描绘了松树的高大身影。它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山间,为人们遮挡着烈日炎炎的阳光。它的枝叶繁茂,遮天蔽日,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而“应嗟无地逃斤斧”一句,则是从侧面烘托了松树的坚韧精神。它虽然被人们取去做镜子,但它依然傲然挺立,不惧风雨。它不会被人轻易砍伐,也不会因为短暂的辉煌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这种坚强的精神,正是松树所具备的特质。
尾联“岂愿争明爝火间”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它宁愿在微弱的光线下默默无闻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为了一时的光芒而与别人争抢风头。这里的“炬火”指的是点燃的小蜡烛或者手电筒之类的光源。当这些光源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时,它们就像是小小的火炬,照亮了周围的环境。但这种光是非常有限的,它只能照亮一个地方,而无法照亮整个天空。因此,诗人在这里用“爝火”来比喻那些短暂的光芒。而“岂愿争明”则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宁愿选择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生命,也不希望为了一时的光鲜而失去自己的本色。这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在价值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它告诉人们要像松树一样,不惧风雨,不畏强权,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尊严。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不要贪图短暂的繁华,而是要追求长久的幸福和满足感。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咏物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