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力助强秦。
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书发冢人。

【注释】

悯儒坑:指汉代董仲舒的遭遇,他因直言劝谏汉武帝而被诬陷为“大逆不道”,结果被活埋于长安城下。

智力区区不为身:意思是说即使有满腹的才智也无用武之地。

何力助强秦:意思是说即使想要帮助强大的秦国也无法实现。

只应埋没千秋后:意思是说只能等到千年以后才能显露出来。

更足诗书发冢人:意思是说这样的事迹足以成为后世写诗作文的人歌颂的对象。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此时作者已经五十四岁,但仕途却一直未能得意。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宴会上酒后吟咏董仲舒被汉武帝冤杀的故事而写的。全诗共四句,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感慨。

首联“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力助强秦。”意思是说即使有满腹的才智也无用武之地。这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虽愚犹自可,安用于世?”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颔联“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书发冢人。”意思是说这样的事迹足以成为后世写诗作文的人歌颂的对象。这里诗人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董仲舒的历史事件,又指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尾联“嗟乎!使汉室得贤如董生者,岂复以区区之身,困于斯世哉?”(《史记.董仲舒传》)意思是说,如果汉朝能够像董仲舒那样得到贤才,那么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这里的“嗟乎”是叹词,表示感叹;“使汉室得贤”是设想;“岂复以区区之身”是反诘;“困于斯世”是实语。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假设的条件句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